东莞全市已超过9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而这一数据相较于东莞21万家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
数实融合,已然是当下发展的新红利。作为工业大市,东莞推出数字经济系列政策,意在推动企业通过数字化变革,重塑企业经营与增长的逻辑,进而走出“第二增长曲线”。
2023东莞数字经济月火热进行,南方都市报推出《东莞乘“数”而上》专题策划,聚焦东莞数字经济的先进实践案例,采访行业专家、赋能中心,为东莞数字经济把脉开方。
“一定要做数字化和标准化的支撑,要强有力的体系建设。”广东恒翼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翼能”)董事长王守模表示,随着全球动力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需求明确、景气度持续向好,恒翼能要再下一城,数字化是关键支撑之一。
今年4月,恒翼能联手华为瞄准智能物流下功夫,推出锂电行业智能调度工具箱,目前带动锂电后段制造业效率提升35%,是华为松山湖开发者村的“首案工程”之一,这一成果有望推广到更多的智能制造业企业。
运动机构装配。受访者供图
数字化把淘金的“铲”磨锋利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比喻,做电池的是 ‘淘金’,而我们是负责做淘金的“铲”。”王守模介绍,恒翼能是行业领先的锂电生产装备制造商,专注后段工艺处理环节,服务于宁德时代、日本松下、法国ACC等国内外锂电池头部厂商。
广东恒翼能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东莞。一直专注于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锂电池提供智能化产线和整体解决方案,成了多家头部整车装备企业和电池制造企业的主力供应商。公司为宁德时代后处理系统的核心供应商,已与宁德时代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铲”锋利与否,关乎“淘金”效果,数字化就是将“铲”磨锋利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在新能源市场迎来爆发期之前,恒翼能也曾面临设备耗能高、生产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不过,恒翼能因为坚定看好新能源市场,坚定在数字化方面投入,如制造端,有WCS、MES系统;项目管理(PM)上,也有专门的管理软件;在产品开发上,设有PDM系统;还有产线的智能巡检等等。
“除了我们自身的应用外,我们为客户提供MES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王守模介绍,通过数据的分析,做数据深度挖掘,能提前发现隐患,也能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
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智能调度工具箱”全球通用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在锂电池市场的应用不断深入,也成为锂电池制造业企业争夺市场的有力竞争“武器”。
2022年,恒翼能把数字化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王守模强调,“数字化做完还不够,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帮助公司做决策。”
今年,恒翼能成为松山湖开发者村的一员,联手华为云共同开发“首案工程”——锂电行业智能调度工具箱。
在锂电池整个生产过程中,后段工艺能耗达到全厂的40%左右,如何真正做到节能成为客户的核心考量。
“除了恒翼能已有的高精度电芯容量预测系统,减少分容时间,达到节能并提升产能外;智能调度在锂电行业,位置也很关键,它的优劣决定了产量。”恒翼能软件总监张浩表示,这也是为何会选择这个维度作为“首案工程”进行突破。
锂电行业智能调度工具箱,基于恒翼能锂电服务业务经验,结合华为云服务能力,进行低耦合技术架构梳理,搭建恒翼能IIoT(工业物联网)平台,打造调度数智化解决方案,以实时数据采集为基础,满足“集中监控、智能调度、 统一管理”需求,从传统自动化生产向无人化智慧工厂转型,带动锂电后段制造业效率提升35%。
“不止我们东莞一个生产基地可以用,我们位于深圳、惠州、安徽蚌埠等多个配套加工中心,乃至全球多地的中心,都可以统一在云平台上进行操作。”王守模介绍,当前企业全球化布局渐成趋势,系统通过一体化、全球化、数智化解决方案结合云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全程管理和控制。
接下来,恒翼能计划联合华为云,在华为云商城进行智能调度工具的能力外溢,赋能更多制造企业;并利用华为盘古大模型等AI能力,在锂电池安全检测、生产安全预测等方面进行合作。
装配车间。受访者供图
从管理的角度推动数字建设
数实融合,是当下发展的新红利。而工业企业是实体经济当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业大市,东莞数字经济呈现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数字化赋能水平增强,软信产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截至今年9月底,新增推动11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据悉,根据“广东省评估诊断服务系统”测算,目前东莞已超过9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0%。这一数据对于东莞21万家工业企业来说,还有不少的拓展空间。
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王守模分享到,一定要进行数字化,凭“感觉”做决策,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偏差,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他也强调,数字的应用其实一直存在,简单如EXCEL,只是说有没有系统的推进数字化。
另外企业数字化进程也跟所处的阶段相关,如行业变化快、规模小的阶段,企业难以去大规模数字化应用,也难以带动行业发展,“但是几个关键节点的数字化还是需要有。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最后阶段,一定是体系化建设、数字化建设。”王守模表示。
王守模强调,不能为了数字化搞数字化,一定从管理的角度推进数字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编辑:梁锦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东莞乘“数”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