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张九龄》22日23日韶关公演,演绎盛世名相开山传奇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4-03-21 10:06

南岭天堑,梅关古道,因为他的矢志不渝,终成连接南北的千古通途;开元盛世,百代诗风,因为他的踔厉拓新,终成光耀神州的千古风流。他就是唐朝开元盛世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名相”。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张九龄的评价。可以说,正是张九龄开启了岭南文明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韶关厚重的历史文化。

图片

去年,一代名相张九龄排除万难开凿梅关驿道的故事被搬上舞台,这部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粤剧精髓,同时又以讲述广东故事为主线的粤剧《张九龄》,在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斩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一等奖(戏剧组)。

该剧由广东省文艺精品 (文艺人才) 扶持专项资金资助,广东粤剧院、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共韶关市曲江区委宣传部、中共始兴县委宣传部支持,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著名粤剧编剧家陈锦荣担任粤剧改编,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担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徐光华担任副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

该剧历时三年打磨而成,讲述了盛世名相张九龄排除万难开凿梅关驿道的故事。全剧在充满水墨意蕴的浪漫舞台上点点铺开,叙事诗意盎然又恢宏博大,文本典雅优美,唱词精粹凝练,在美感与内涵的共融中呈现出别致的审美品位。

3月22日、23日,粤剧《张九龄》将在韶关剧院连续两晚公开演出,这是粤剧《张九龄》第一次回韶关公演。有人说,这是一部粤剧版《长安三万里》,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粤剧版《开山人》,来“九龄故里”,一起入戏,看盛世名相开山传奇。

剧本立意

从“凿岭”到“凿心”,展现“九龄风度”

韶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很多人文历史题材值得挖掘、创作和传播。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表示,《张九龄》是广东粤剧院重点创作的粤剧作品,为将该剧打造成高质量、高水准的戏剧精品,广东粤剧院邀请全国最优秀的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整理素材,创作一部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张九龄为基础、韶关文化元素为特色的历史题材粤剧,擦亮岭南文化品牌,促进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粤剧《张九龄》的剧本由青年剧作家、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博士罗周执笔,她是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且蝉联两届。

写张九龄这样一位股肱之臣开山拓路的戏,通过“开山”去塑造一个高贵的宽广的人格、勇毅的永恒的灵魂,是罗周第一次以神圣性为明确审美追求的创作,“借此机会,我也想在我的创作中做一次新的尝试、开拓”,她说:“梅关古道是秦始皇征南时开凿的,到唐朝开元年间将近1000年了,人们都习惯了梅关古道的狭窄与险峻,直到张九龄的出现。即便是所有人都安于接受这种命运,张九龄仍然觉得开岭是正确的事情,他就要去做……他开的不只是一座物质之山,更矗立起了精神之山、人文之山。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大地山川之上,共日月流光不朽。”

图片

被誉为“岭南第一名相”的张九龄一生波澜壮阔,粤剧《张九龄》一反套路,只选择开大庾岭路作为创作题材,由上本《开岭》、楔子《面圣》和下本《凿心》构成,以“请旨开岭”“相约救民”“面圣呈果”“阿吉掉崖”“月下问佛”“九龄独锹”和“感召百姓”七个篇章,将“九龄风度”贯穿始终。

张九龄是中国岭南宰相第一人,也是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为政治家,为开道便民,开山只是一个小口,结果却是折射出一个大的情境。主创在二度创作时,体现出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文学才华和他的治国理念,把握好这部剧的历史感,这个题材丰富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剧组主创对剧本的钻研,对这台戏的把握,深入到文本里、深入到人物里、深入到历史里。他们一起到韶关采风,去曲江,去张九龄故居,去张九龄博物馆,去梅关古道,在采风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也得到了当地人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大家的合力创作下,使得粤剧《张九龄》在美感与内涵的共融中呈现出别致的审美品位。

“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导演徐春兰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积跬步则至千里!粤剧《张九龄》所展示的,不也如此吗?”

此剧正是致敬九龄、致敬群山、致敬所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人。

写意舞美

典雅舞台如同中国水墨画般呈现

张九龄政治才干超群,诗歌成就也非常突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代代流传的金句,就是出自张九龄创作的《望月怀远》。

主创在舞美空间、灯光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以一种水墨丹青的感觉,使得这部戏具有诗的典雅韵味。

图片

舞台上,以大写意的泼墨方式渲染了所有意象空间,一块块的纱幕,以最简约的手法体现了该剧的宏大场景和整体气象;时而柔肠百转,时而清丽悠扬,时而磅礴大气的音乐,流淌在典雅的舞台空间、无形的光色表达中,将张九龄的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审美是戏曲与其余戏剧种类最大的区别,也是其能打动观众的核心,戏曲给予观众最大的价值也不单单是演故事、演矛盾,而是其独有的审美空间”,导演徐春兰说:“粤剧音乐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因为它首先是粤剧,同时又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粤剧,而是展现很有历史地位的张九龄这一人物的粤剧,这就要求音乐不仅要有粤剧的特色,同时要具有这部戏的‘文’与‘质’的内涵。”

图片

该剧舞美由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季乔担任,“我看了粤剧《张九龄》的剧本后,第一感觉就是它具有宏大的整体气场,这个气场不单单是指自然的或剧场的气场,而是指张九龄人物内在的气场”,季乔说,在分析这部剧时,首先从张九龄个人内心的气场,以及从张九龄作为一代文人、诗人这方面出发并落实在整体的设计中,“我会用我的视觉语汇去为张九龄铺垫他身后的一点文学之气。”

在空间中,用了很多的墨色,以一种大写意的泼墨方式来渲染,设置了一组5到6层的泼墨场景,完成了从序幕到尾声的所有空间意象。在空间里看似很独立的一块块纱幕,其实类似宣纸绘画,以最简约的手法来体现整部剧的宏大场景和它的整体气象,是一种完全东方式的审美,是当代审美意识的呈现。其次,舞台上的所有平面很少见到微小的物件,都是以大块的流动台来完成戏剧的内在调度以及戏剧的走向。

写意的舞台让人眼前一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物塑造

九龄风度,广东人精神品格的写照

图片

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张九龄的坚毅和智慧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既有大诗人的情怀,又有政治家的远见,他从容沉稳,婉转绵柔,四两拨千斤,细雨润无声……他的思想和行动以富有哲学韵味的方式呈现,引领观众在盛唐气象中领略历史的壮丽和英雄的风采。“一条道,一个人。梅岭古道,千年艰阻,因为这个人的矢志不渝,成为勾连南北的通途。”开凿梅关驿道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张九龄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文汝清坦言,在过往的艺术生涯中,《张九龄》难度最大——在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情况下,讲述唐代诗人、唐代宰相、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如何开凿梅关古道的故事。这出戏也是他排练时间最长的一部戏,整整三个月,每天从早上排练到深夜,对体力的要求也很高。

历史上很少有专门写张九龄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戏曲也几乎没有。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我只知道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人’,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从当时的‘南蛮之地’(广东)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韶关),走出去的一个读书人。”

在舞台上如何展现“岭南第一人”张九龄的精神气度,文汝清做了很多功课。他去了韶关,在博物馆见到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当时我就不禁在想,在这里生活、成长的他,是怎样成为令人称颂至今的大诗人、大政治家?我也思考着怎样去塑造好张九龄这个人物,可能并不是说我要用什么样的身段、要用什么样的唱腔、用什么样的情景情感去丰满角色,我觉得仅仅这些是不足以去表达张九龄这个人物所带给我的感悟和感动”,文汝清说,张九龄是如白玉一般高洁之人,不染凡尘、不带俗世之情,但他对国家、对故土、对一方百姓之爱,却可以令他倾尽心血,“在一次次的排演过程中,我一次次深受震撼、感动不已,然后再将这一次次的体验和感动,呈现在粤剧舞台上。”

图片

“人们在提到张九龄时,往往会想到九龄风度”,文汝清说。那么,九龄风度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广东精神正是九龄风度最好的体现。张九龄不顾梅关道路险阻,挑战前人不敢涉足之难题,开凿了后世几代人的通衢大道——梅岭古道;一条道、一个人,张九龄包容苦难,孤身开山,尽管道路艰险,他始终坚定乐观,不屈不挠。最终,张九龄的坚持和勇气也鼓舞了周围的百姓,纷纷加入开山大业中。”《张九龄》的故事,“其实就是开凿了一个古代版的京广线。它不只是打通了广东和长安之间的物资运输通道,还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也打通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流,成为一条文化之路。”

文汝清认为,这部剧更大的意义,是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岭南历史与文化。“张九龄这个题材,之前很少在舞台或影视作品中出现。能把他的故事,把开凿梅关古道的事件呈现在舞台上,是粤剧工作者的幸运。” 

剧评

“粤剧《张九龄》这部戏的贡献,在于明确了今天新时代历史题材的戏剧的任务之一,是要在美学上体现审美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集中表现在编导的立意上,凿山是外部的物质形态感,凿心才是精神性的,也就是对美、对自由的奔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著名理论家评论家仲呈祥 

“一个人的历史功绩,可以写在书上、写在史上,能写到山川大地上的,中国历史上有,但不是很多。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已经在地球上留下了,梅关古道是他的丰碑,后世人将永久不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戏‘开山’‘凿心’,外部动作和内心变化双双加持,让情节层层推进,使得这部戏的情感内涵、精神价值、精神含量极为饱满,‘放钵’一场极具匠心,处理非常高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马也 

“粤剧《张九龄》虽然是历史故事剧,但很具现实意义。这个戏叙事手法独特、舞台呈现大气、演员表演严谨、唱腔音乐细腻、舞美别具一格。” 

——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 

观众声音

“印象很深刻的是下雨那个场景,包括灯光和雨声,非常有沉浸感,很多时候会通过灯光的颜色、明暗的变化来烘托出整个氛围,让我觉得现代的一些舞美技术,也能够给粤剧新的一种赋能。” 

“非常诗意、空灵,这个舞台满满的高级感!这部戏,让我很想去走一走梅关古道,感受美,感受历史!” 

“我在看戏的过程中哭了很多次,特别是清哥饰演的张九龄,他的感情非常真挚,这么难的开山,只有他一个人去做,没有任何的资金资助,而是自己去筹备。在一个如此荒芜的地方,去做开山这件事是非常不简单的,我觉得整个故事写得非常好。” 

“粤剧《张九龄》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张九龄作为一代名臣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所付出的努力。这部粤剧不仅丰富了我对张九龄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粤剧是岭南的文化瑰宝,这么多年了,越看越有滋味,今晚在剧场,我发现超过一半的观众都是年轻人,内心很受触动。粤剧《张九龄》是新编的,但是饱含文化底蕴,看着很享受!现场的雷鸣掌声和欢呼声说明了一切!” 

“舞台非常漂亮,一开场就让我感受到了岭南的地大物博以及九龄开山的艰难,灯光、服装也非常漂亮,文汝清感情真挚,饰演的张九龄让人深受感动,准备二刷!” 

“敢叫天堑变通途!这太浪漫了,也太震撼了!这刷新了张九龄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样一位大诗人、大才子、大宰相,散尽钱财为民开山,甚至亲力亲为,感动了民众……‘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非常励志!”

采写:本刊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 林楷虹

图片:薛才焕

编辑: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娱观察@南都娱乐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