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5(第十一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举行。南都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第十一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5年11月29日至2026年1月4日在厦门举办,逾25场展览、数千件作品为观众带来持续的视觉艺术盛宴。
本届集美·阿尔勒艺术委员会成员包括策展人、制作人、荷兰埃丹艺术机构Paradox的创始人兼总监巴斯·弗吉,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纪录片导演曹丹,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策展人、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荣荣&映里,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亚伦·西斯金摄影收藏策展人”暨雷索中心主任萨拉·可奈尔博士,以及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摄影策展人伊藤贵弘。
今年集美·阿尔勒将展出超过25场展览,呈现来自中国大陆、巴西、美国、西班牙、荷兰、墨西哥、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数千件作品,涵盖摄影、影像、装置和多媒体等多重形式。其中包括6场法国阿尔勒精选展览、8场发现奖单元展览、1场影像策展人奖获奖展览、1场藏家故事群展、1场无界影像展览、2场中国律动群展、2场香港影汇群展、1场中欧建交特别展览,以及来自“索尼”和“SIGMA适马”呈现的多元影像作品。此外,集美·阿尔勒通过“群岛计划”将艺术融入在地生活空间,推动艺术与日常的互动。
备受瞩目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将在开幕周揭晓大奖得主。本届发现奖奖金由凯辉基金赞助,奖项得主将获邀于下一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传播摄影新声。自创立以来,发现奖始终秉持发掘与推广华人影像创作者的宗旨,成为观察当代摄影新锐力量的重要窗口,并积极推动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今年入围艺术家由5家画廊提名,呈现多元创作面貌和跨地域文化视野。由香奈儿特别支持的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创作营”公益策展课程将于开幕周前夕再次启幕。该项目结合集美·阿尔勒呈现的多面向、前沿影像艺术,并汇聚各领域专家力量,持续助力新兴策展人和研究者的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开幕周还将揭晓专家见面会项目“作品集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作品完整度较高且富有潜力的摄影新兴创作者,为他们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影像创作与专业评审之间的深度对话。
展览在人文底蕴深厚的集美举办,这里朝气蓬勃、开放包容,有着城市精神与艺术实践共生的独特魅力。展览期间,摄影季将不断延伸展览现场的能量:高校讲座、专家见面会、艺术家导览、表演与游学相继展开。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艺术场域,让影像艺术深度融入高颜值集美新城的肌理之中,为所有的参展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构建起一个兼具学术厚度与公众参与度的国际平台,也让厦门与摄影艺术一同在国际艺术交流的舞台闪耀。
年度阿尔勒
“年度阿尔勒”单元旨在向中国观众同步最新鲜的国际视野。今年7月,第56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以“不驯之像”为主题再次拉开帷幕,其中6场精选展览即将来到中国展出:《先祖未来——巴西当代现场》,艺术家伊吉·洛拉·阿耶杜恩、德尼尔松·巴尼瓦、拉法·布凯尔、玛雅拉·费朗、拉卡波伊团体、保罗·纳扎雷特、梅丽莎·德·奥利维拉、林肯·佩里克勒斯、文图拉·普罗法纳、格丽塞里亚·图皮南巴、热·维亚纳,策展人蒂亚戈·诺盖拉;《贫民区的肖像摄影师——贝洛奥里藏特市塞拉社区映像(1970-1990)》,艺术家若昂·门德斯、阿方索·皮门塔,策展人吉列尔姆·库尼亚;《阿尔玛》,艺术家基莎·斯卡维尔;以及由塞萨尔·冈萨雷斯-阿吉雷策展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单元展览《归属之息》,艺术家穆苏克·诺尔特,由哥伦比亚麦德林Vist Projects呈现;“发现奖”单元展览《冲突中的男人与景观》,艺术家丹尼斯·塞拉诺,由墨西哥墨西哥城CAMPO呈现;聚焦摄影出版的2025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图书奖”入围和获奖书目展览。
基莎·斯卡维尔,《无题#3,阿尔玛/妈妈的衣物》系列,2015年。图片由艺术家与纽约Higher Pictures画廊提供。
丹尼斯·塞拉诺,《尝试的景观》系列,2021—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本年度“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由5家画廊,共计提名8位参展艺术家参与。包括由M艺术空间提名艺术家高郁韬,展览《飘》,策展人崔璨;艺术家傅百林,展览《显影生态:植物呼吸,照片也呼吸》,策展人威廉·谢弗;全摄影和一个艺术,提名艺术家徐晓伟,展览《记忆的空间》,策展人龚之允;艺术家曹梦芹,展览《<酒后>之后》,策展人黄云鹤;see+画廊提名艺术家王居延,展览《梦醒 又一个坠落的路西菲尔 现在不是停止运算的安全时刻》;天府影像艺术中心·五月公园画廊提名艺术家高明昔,展览《群岛》;谢画廊提名艺术家蒋鹏奕,展览《光,是灵魂的苏醒》,策展人王溪;艺术家胡为一,展览《内在的暗箱》,策展人王溪。
徐晓伟,《变强了他们就会怕》,2009—2021年。艺术微喷,艺术纸,100 × 8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曹梦芹,《之后 III》,2025年。静态影像,110 × 73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与香奈儿于2021年联合发起,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以扶持年轻影像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第四届获奖策展方案《金属游历》由林以宁和杨佳馨策划,于2024年12月获得奖项后进入展览实施阶段。今年春天,其成果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首次亮相,随后于2025京都国际摄影节开展对谈。《金属游历》以“金属”象征与患者及其亲属相关的医疗仪器展开,通过艺术家刘清华与杨佳馨的作品,探讨创伤与生命事件所形塑的记忆。本次巡展至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延续艺术家与展览观众之间对个人生命经验的深度挖掘、讲述和对话。
刘清华,《视点融叠》,2025年。双频道数码录像(彩色、有声),8分4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创作营
本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创作营”成员招募进行中!此公益策展课程的再次举办基于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的实践,及由三影堂和香奈儿今年携手启动的“影像策展创作计划”,旨在为中国新晋策展人、理论研究者和艺术项目管理者提供更扎实的成长路径,助力优秀展览方案的孵化,进一步拓展当代影像艺术策展新声的交流与展示。 本届课程以“界线之外”为主题,由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董冰峰,影像视觉研究者、写作者、策展人傅尔得担任双导师,通过大师讲座、在地走访、布展观摩、方案评议和公开演讲等多样形式,以及集美·阿尔勒开幕周活动,打造为期七天的策展研学。参营成员的策展方案有机会获选进入后续的“影像策展引擎”阶段,在资深策展人的指导下推进方案的深化与实施。
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呈现
在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集美·阿尔勒特别呈现展览《何处之城》。该展览由巴斯・弗吉策展,汇集了荷兰艺术家弗兰克・冯・德・萨尔姆过去30年的创作。展览展现了一个以“可打卡性”(Instagrammability)为首要标准的世界,勾勒出一个由消费者驱动、充满幻象的都市图景。这些图像相互质询各自所代表的真实,共同构筑起一个突然间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的城市景观:存在于此时此地的乌有之地。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旷景》,2019 ©弗兰克・冯・德・萨尔姆
藏家故事
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呈现《反转·凝视——女性收藏,新的视角》展览,汇集了3位西班牙摄影师利纳莱霍斯·莫莱诺、伊莎贝尔·穆尼奥斯和劳拉·托拉多以及1位中国艺术家邢丹文的作品。由西班牙当代艺术专家罗西娜·戈麦斯-巴埃萨和露西娅·伊巴拉策展,这些展品均来自由女性主导的重要私人收藏。在由男性主导的艺术领域中,这一全新视角不仅突显了女性在视觉艺术领域的成就,更强调了女性收藏力量在当代艺术保护与传播中的变革性作用,为女性身份认同的探讨开辟了全新对话空间。
劳拉·托拉多,《梯子》,1999年。RC彩色摄影,190 × 125厘米。图片由藏家内娜·冯·斯塔姆惠允。
香港影汇
本届集美·阿尔勒香港影汇单元特别策划两场群展,汇集不同世代与背景的艺术家作品,通过摄影与影像实践,展现香港当代艺术在视觉叙事与文化想象上的多重面向。
展览《过去。如现在。前(2.0):影在摄像之前》由邓凝姿策展,共计展出9位香港艺术家的创作。参展艺术家包括:冯炳辉、高志强、欧桂怡、谭伟平、王禾壁、余伟联、钟宝伦、周佩霞与朱德华。在摄影媒介的论述里,会提及“决定性的时刻”,将重要且不再出现的影像记录下来。然而摄影的传统媒介、当代多类型创作手法,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让影像不会在某一刻停止。在多工序的后期制作等繁复的过程中,经历物质、时间与所探讨事件的交叉变化及各种可能性的结果,艺术家如何决定作品最后的图像?这个展览邀请9位从事摄影及混合媒介创作的香港艺术家,以多元探究性的创作形式,去讨论艺术创作及其本质性的问题。
朱德华,《时光隧道 14》,2021年。手绘铂金照片,28 × 35.5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观・造:陈謇 × 朱德华 — 美术指导与摄影的交汇》由麦安策展,聚焦“城市人物”如何被拍摄、构思与形塑,探讨影像中的视觉语言与文化记忆。美术指导陈謇曾为梅艳芳打造独特形象,体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学风格,也影响当时香港大众文化的想象。摄影师朱德华则以镜头记录文化与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展现他们的个性与气质。两组作品揭示了不同的观看方式:一方以视觉构建人物的呈现与记忆,另一方则以摄影定格人物的真实与文化位置,共同引导观众重新思考“城市人物”在影像中如何被观看与再现。
陈謇,《梅艳芳 - 歌之女CD集》,1995年。艺术微喷,65.24 × 95.7厘米。美术指导:陈謇;摄影:何耀燊。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中国律动
“中国律动”单元聚焦海内外高校师生的摄影与影像创作实践。
《新术维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群展》由鲁特·布利斯·卢森堡和哈利联合策展,汇聚18位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华人艺术家的创作,通过多元的视觉实践,打破摄影与算法被对立或僵化的时代语境。参展艺术家包括:陈一丁、韩笑、郝新宇、雷文晴骜、雷植云、黎雨诗、李知航、李卓恒、刘丽娟、潘奕含、沈石京、石路遥、杨博炜、叶冰、张达慎、周子建、朱婉蓉和邹洋。在摄影与算法被广泛对立的时代语境下,摄影术的迭代常被置于消极的叙事框架中:或批判其纯粹性正遭受算法的侵蚀,或强调两种媒介本质的差异正引发难以调和的冲突,或刻意规避技术替代所引发的焦虑。展览中文标题“新术维新”意译自英文标题“From Allegory to Algorithm”(从寓言至算法),它并非对“新”之表象的礼赞,而是对其话语权的祛魅和消解。展览也试图指出我们对追逐新术的叙事结构的迷恋,并提醒我们影像媒介在技术演进中的包容性。
张达慎,《岂曰无衣》,2025年。艺术微喷,225 × 3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家园·山水——北京印刷学院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师生创作展》由史民峰策展,汇集13位师生学员作品。参展艺术家包含:史民峰、董旭琦、李若瑜、李添翼、李雅真、李泽生、刘禹扬、马楠、王望、熊子仪、张越、赵威和郑超。本次展览以贯连历史观中的山水艺术以及其哲学脉络为隐线,追溯东方文化的根骨性“家园”议题及观照世界之哲学与美学系统,探讨这一脉络的当代延伸。以当代影像在虚实间展开对“存在”真相的思辨,从私人化的“家”概念,联结至宏大的自然造化,同时,打破主客二分的认知困局,回归“天人之际”的本体论思考;探求即前思后的圆融贯连的认知体验,重构一种“潜心之所愿,至之为家园”的认知范式,实现古今观道方式的当代续接。
董旭琦,《荒原的回响》,2025年。混合蓝晒,60 × 6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无界影像
“无界影像”单元呈现跨媒介艺术家在摄影语境中展开的创作与探索。《世界是剧场——徐累摄影展》由顾铮策展,本次展览汇集了著名画家徐累多年来以手机移动设备完成的摄影实践,由此展开他对日常世界的敏锐观察与独特回应。世界这剧场自然绽开各种戏码,时刻上演各种不可预测的“哈本宁”(happening)。长期以来,画家徐累以他独特的感知和敏锐,随时拍摄他所见的上演于世界剧场的视觉奇观。徐累从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瞬间出发,以充满机智的对不同事物在同一视框中的“撮合”,来开启对未知、暧昧的世界的视觉探险。从根本上说,徐累的志异摄影,在以某种视觉悖论的形式,让人们得以接近世界的更为隐蔽、隐秘的超现实深层,同时也平静地展现他对于世界和摄影的独特理解。
徐累,《断桥》,2024年。收藏级艺术微喷,20 × 27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索尼微单15周年摄影展
2025年,索尼微单迎来十五周年。15年间,索尼秉承影像技术赋能创作的品牌理念持续革新,逐步构建起覆盖不同用户需求与多元创作场景的一个卡口的微单影像生态,并不断突破影像技术的边界。15年来,索尼始终与创作者同行,以卓越的产品力成为创作者们捕捉灵感、实现创意的可靠伙伴。这段同行之旅,不仅是影像技术的演进史,更是一部由无数创作者共同谱写的视觉篇章。
为庆祝这一里程碑,索尼携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作为“首席影像伙伴”联合呈现“索尼微单十五周年摄影展”。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摄影师使用索尼微单拍摄的精彩力作,致力于为观众呈现一场影像技术与摄影美学相得益彰的影像盛宴。展览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从震撼壮阔的自然景观到动人心魄的人文瞬间,用影像传递摄影艺术的魅力和技术变革的力量。
林海音,《牧歌》系列,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SIGMA适马特别呈现
由“影像合作伙伴”SIGMA适马特别呈现的《生活指南》展览,展出艺术家孙瑞祥的作品。孙瑞祥镜头下的静物作为记忆的载体,带着过去的痕迹和被时间触摸过的质地。作品系列《静日》中反复出现的母题与日常物——石块、楼梯、干花、肖像与树木——是他创作的基石,更是引领观者重返生活本源的指南。孙瑞祥摆脱叙事窠臼,邀请观者专注于画面本身,感受那转瞬即逝的纯粹视觉体验。正如SIGMA BF相机所倡导的Beautiful Foolishness精神,摄影不再是简单记录,而是一次逆流而上的选择——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不被取代的美。
孙瑞祥,《静日》系列,202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群岛计划
第三届“群岛计划”将关注点更多地从“在地呈现”聚向“在地生产”,留意更小环境内的局部气候为内容生长赋予的先天性基因,以两组特别策划开启新一年的群岛之旅:
与聚焦厦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联合行动平台——可持续一厦共同呈现的「盆栽藤蔓·小店的气候宇宙」,联合盆栽藤蔓般立于微小而绵延四周的城市小店,挑战用低成本、零废弃的理念,发起一系列具体的、滴水成川的气候行动。
与晋江梧林传统村落联合发起的「村落与记忆·第四届梧林艺术季」以驻地创作的形式,探索融入村落肌理、与日常生活深度对话的精神力量。本场特别策划中也将再度携手漫游伙伴理光GR,透过年度爆款GR IV的视角,探索古老村落中的艺术新生,展开全新一轮的“群岛GR Walk”。
“群岛计划”现面向全国发起年度登岛集结令,共创版图生成中......
据悉,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作为亚洲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影像艺术盛会,也是国内唯一长期与世界著名摄影节——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合作的艺术文化交流平台。自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秉持专业的策展理念和国际视野,持续呈现全球影像创作的多样性与新趋势,支持华人艺术家的创作与研究,使其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关注。每年11月,集美·阿尔勒在气候宜人的厦门集美区举办,以高规格与国际视野的艺术呈现,迎接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城市与艺术交融的盛典。历经10年深耕,集美·阿尔勒已累计呈现逾300场展览、700多位艺术家作品,并举办超过800场公共活动,吸引观众突破55万人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