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灾期间,创伤性信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而来,对不同人群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极其重要。1月27日,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上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原则》指出要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并且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
据了解,深圳市各街道社区在进行防控疫情工作时,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对居民的心理情况进行积极干预,综合应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结合,提供心理辅导热线、健康咨询驿站、隔离人群联系群等心理健康服务。
罗湖区桂园街道老围社区为被隔离的孕妇提供营养爱心餐。街道供图
龙岗区龙岗街道健康驿站。街道供图
罗湖区桂园街道设立心理咨询热线
街道做法:
广播防控知识宣传到位
送菜上门解除后顾之忧
这场抗击肺炎疫情的“战役”一开始,深圳市政府就紧张部署防控疫情的工作,在心理疏导方面,我们最常见的是张贴相关海报、宣传单,也有不少社区利用广播宣传,更有街道社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疫情防控宣传,消除居民的恐慌及焦虑心理。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罗湖新秀社区内一位热心的广场舞大妈,更是利用平时播放广场舞音乐的音响,播放防控措施的温馨提示,原来是该社区一时没有足够的扩音设备,于是这位广场舞大妈积极相应广播温馨提示的号召。
“告知民众政府的主动积极‘抗疫’举措,让居民清楚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疫情,二是和全社会共同面对,可让其从中获得力量,并有信心去面对疫情,减少波动、恐慌、害怕等不良情绪。”东方心智相关心理咨询师表示,疏导情绪让民众正视疫情很重要。此外,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督导钟惠琴表示,被疫情所困的居民首先会因日常饮食无法解决而忧虑,因此帮助居民维持日常生活尤为必要。
对此,不少街道早就提供了为有需要的住户送菜的服务。在“一罩难买”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能够解决很多家庭的“燃眉之急”,让居民无后顾之忧在家安心隔离。光明区马田合水口社区民警了解到社区内一湖北籍老人独自经营便利店不歇业防护,得知其年事已高又无人照顾,民警便为老人送食物,让老人安心在家做好隔离防护。
心理辅导热线提供技术支持
线上线下结合干预减少影响
日前,深圳市有不少街道面对普通隔离群众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对居家隔离的轻症人群(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建立专门的联系群,也有街道设立了健康驿站,服务人群涵盖防疫前线的社区工作人员。
如罗湖区桂园街道办党群针对目前抗击疫情的情况,为了缓解大家恐慌、焦虑情绪,联合东方心智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家园、业主群等告知居民,开通热线电话,有任何情绪上的问题可以拨打电话咨询。
龙岗区龙岗街道办则于1月31日紧急设立了健康驿站,组建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线上组建微信群密切关注留观人员的情绪与动态,必要时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针对不同性格和情绪的留观人员,在互动沟通中灵活运用倾听、共情、正向强化等心理学技术,鼓励留观人员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宣泄内心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深圳东方心智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大学深圳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长戴影频表示,“面对负面情绪,时间可以治愈,但是如果能够提前介入,能够减少负面情绪导致的负面事件发生。这个过程是心理上的不接受,到慢慢接受,最终达到坦然的状态。” 她补充,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自愈”,大灾大难面前,有部分人是无法自愈的,这也导致会有心理创伤,这个时候,需要更多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站出来,避免大家产生创伤应急障碍。
社区“逆行者”同样不能忽视
充足物资支持是重中之重
据心理专家介绍,这次疫情对人带来的心理动荡影响非常大,建议从国家卫健委到地方,到行业协会都进行心理干预,不仅要着眼对普通民众的心理干预,社区防疫的工作人员更不能被忽视,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干预与支持,减少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
在这场抗击肺炎疫情的“战役”中,街道社区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奋勇工作在留观服务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龙岗街道肺炎疫情健康驿站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在健康驿站紧急设立心理咨询室,派驻心理咨询师,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在非常时期给予这些勇敢的逆行者近距离的特别关爱。
此外,社工所在的社工企业也有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如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以区为单位安排专门对社工负责的督导,除了培训职业技能外,在疫情防控的期间,尤其注重社工的心理健康。该服务社督导钟慧琴表示,有一位社工在去医院帮居民拿检查报告前,心理负担特别重,对目前的疫情心生恐惧,其在做心理疏导时,首先倾听社工的真实想法,引导她承认和直面恐惧,最后帮助社工分析情况。“在新型肺炎病毒面前,人人都有恐惧,但社工身在其职有更多责任,此时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恐惧的重中之重。”钟慧琴强调。
案例1
提供上门帮助服务
鼓励七旬居家老人联系被隔离女儿
引导解决日常生活困难转移注意力
七旬老人柳叔(化名)居住在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凤凰社区,近日受疫情影响,已经很多太天没有出门了,因其女儿和女婿旅游回来在南山被居家隔离了,目前他及老伴无人照顾,便致电到社区工作站求助。在凤凰社区党委和东西方党支部的指导下,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驻罗湖区凤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及时上门跟进,了解到柳叔的心理状况较差,很担心自己与家人的身体状况。
据了解,柳叔曾于1月19日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活性胃检查,由于疫情环境严重,尽管很想知道结果如何,却一直不敢前往医院领取检查报告,这令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而且多日没有联系女儿和女婿,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更是倍感忧虑。“要缓解柳叔的情绪,必须要让他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了解亲人的身体状况。”社工则鼓励柳叔主动与女儿女婿视频聊天,互相关心与问候,搭建家人之间的支持网络。另外,为了让柳叔早点知道身体状况,社工小麦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3次往返医院才取得柳叔的检查报告。拿到报告那一刻,柳叔十分感动且一扫“阴霾”:“感谢您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拿回来,真的太谢谢了!”
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为柳叔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关注柳叔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多次电话沟通,社工引导柳叔解决饮食的问题,柳叔决定聘请钟点工为其买菜,减少出门的情况,并表示会及时关注疫情情况,加强个人自我保护。
案例2
建立线上沟通平台
“爱心群”及时关注被隔离的湖北孕妈
开辟隔离层、提供爱心餐缓解其焦虑
1月24日,怀孕近三个月的李女士和家人从武汉自驾来到深圳,本计划着趁春节假期饱览深圳美好风光,享受深圳的美食,但日益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她的计划搁浅了。根据相关规定,她与家人需进行居家隔离14天,“我们被隔离在老围社区的一家酒店房间里,情绪也比较不好,整体在房间里团团转,感觉又闷又气,却无处发泄。”李女士表示,她知道这样的情绪会影响道胎儿,但是不知道怎么排解。
为了及时关注并排解孕期中李女士的不良情绪,老围社区党委特意建了“孕妈爱护群”,群里有社康医生、社工、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每天在群上互通疫情防控信息,宣传防控疫情的知识,并不时发送愉悦心情的“心灵鸡汤”。党委书记许少琼叮嘱工作人员:“疫情当前,隔离不隔爱!我们要用社区温度去温暖和陪伴这位孕妇,让她身心健康愉悦地在老围社区度过14天的隔离期。”
工作人员留意到李女士仍有心结,一再询问下得知她希望去医院做产检,但在当下不宜到医院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便劝告先安心修养,隔离结束后安排她去妇产专科医院做全面产检,李女士这才放下“悬”着的心。此外,老围社区党委联系酒店为李女士开辟专门的隔离层,让其可适当散步放松心情,也吩咐社区工作人员为李女士定制配有“老火靓汤”的爱心餐,保证她在孕期营养充足。
案例3
设立街道健康驿站
做保健操听音乐卸下心理包袱
参加特色活动一“扫”留观枯燥
医护人员定时统计留观人员健康状况,工作人员每天消杀喷雾,后勤人员按点送餐到门,物业人员跑腿代购,心理咨询师在线疏导……龙岗街道健康驿站现场秩序井然。
如留观的小艾(化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近日量体温时产生了焦虑,向心理咨询师发了求助私信:“我今天一天都特别恐慌,上午量了几次温度37.1度,后来又测是36.9度,下午又量了两次都37度,正常吗?”“我心里一直平静不下来,我有两个孩子跟我一起,我好怕自己万一不舒服被隔离,孩子没人管,越想越没办法平静。”针对她的焦虑和已经产生的躯体反应,心理咨询师耐心安抚,引导她跟着心理保健操视频做放松训练,为她挑选了一段冥想音乐,让她在充分休息后再测体温。回访时,小艾表示放松练习太管用了,让我卸下了心理包袱,打消了不必要的忧虑,安心留观。
此外,考虑到入住驿站的观察人员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心理服务队特别注重积极乐观氛围的营造,在群内组织留观人员聚焦当下时光,作一些绘画、日记记录、心理保健操、音乐放松、室内微运动,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留观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情况,有心理公司为留观亲子家庭提供了20套亲子互动心理教具,在心理咨询师在线视频带领下,留观亲子家庭在一个个互动游戏中度过美好的亲子时光。
专家建议:
民众可适当运动、吐槽转移注意力
对于深圳市民来说,每时每刻盯着疫情走向,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能在家进行适当运动,不失为精神减压的好办法。戴影频表示,运动是短期减压方式,从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少看新闻,不要每时每刻刷新闻,“可以规定每天只看一个小时,不要沉浸在这种氛围里。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戴影频告诉南都记者,现在确实遭遇寒冬,“过冬就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不妨按照最坏的打算去做准备,足不出户?没关系,找一个喜欢的事情去发泄情绪也可以。”她表示,和朋友、亲人之间吐槽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果有个吐槽的环境去发泄情绪,也能帮助尽快恢复心理状态,“或许民众会觉得非常恐惧,但其实恐惧这种情绪也不是没有力量的,它对个体是有个保护作用的,但是这种情绪需要转化,不能持续沉浸。”戴影频建议个人情绪觉得无法走出,可以积极求助于心理辅导热线。
专家呼吁:
借助此次事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
在此次疫情当中,不少心理专家呼吁尽快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落实。记者翻阅资料发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当中提及,要依托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等,但是在市民当中询问,大部分人不太清楚社区就有心理咨询室可供咨询。戴影频对此回复,“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很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当中的基础架构仅刚刚搭建,并没有彻底完善起来,还不能达到有效运转,暂时看不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此次抗击疫情当中的作用,”她补充,“这次疫情是对深圳的一次大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进来,也希望借助此次机会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深圳的落地,成为社会治理及优化的一个契机。
延展阅读:
怎样帮助自己摆脱这种“不良”情绪?
1、自查
自我审视一下这种负面情绪有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包括与朋友交往,日常工作,是否影响睡眠,有没有觉得情绪持续低落,或者持续害怕。如果你感到非常难受,恐怕是情绪上出现了问题。
2、问卷测试
网上有不少问卷,一些专业的机构也有测试系统,大家可以初步网上检测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分数不太正常,务必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3、拨打社区心理咨询热线
和各街道社区合作的心理咨询师都拥有10——20年从业经验,是专业出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4、朋友、亲人互助
最担心的情况就是反向情绪发生,有些人压力特别大,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但是他(她)反而会采取压抑自我的方式,感觉不到自己情绪异常。这部分人群经常会出现在直面这个疫情的相关工作人员群体中,他们会有替代性情绪感染以及情绪创伤,需要疫情防控小组,主动对这些人进行关怀,及时排解。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徐异菲
编辑:向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