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九-第十甫街区保护规划出炉 恢复岭南地区传统骑楼风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2-26 15:36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公布《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其中提出,2020年前该街区保护利用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主,2020年以后,要完善街区整体传统风貌保护,拆除荔湾广场、名汇大厦等高层建筑,恢复历史风貌。

岭南地区传统骑楼商业街的典范

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对外贸易带动本地商业萌芽的见证地,是延续与汇聚千年商都文化的活力纽带,也是岭南地区传统骑楼商业街的典型范例。

街区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银行会馆,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3 处)——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 处)——旧宝华 3 号民居,历史建筑线索(12 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43 处)。

w.png

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分布图。

核心保护范围: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沿线

本次项目规划范围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划定的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一致,即:以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为主干,范围南至湛露四巷、连珠巷、仁昌里、中和里、河傍路、光雅里、万钟首约、淘沙氹、德宁里及十四甫水脚一线,北至十六甫二巷、连登横、曾二巷、文昌横巷、洪恩里、一边街、景云里、上九东街及安良里一线,西至宝华路、大同路,东至人民路高架入口,面积 16.29 公顷。

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沿线,面积 12.66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包括曾二巷、曾四巷、文昌巷、恩缘里以北社区,南至南至湛露三巷、桂华里、仁昌里、中和里、河傍路、光雅里、万钟首约、淘沙氹、德宁里及十四甫水脚一线地区,面积 5.03 公顷。

该规划的目的是,进一步普查梳理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的

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环境的保护管理与更新利用,提升街区业态,打造成为商业交往、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典型案例之一。

传统民居允许内部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

保护整治措施方面,针对街区内的1340处传统民居,以及街区内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采取“整治”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具体来说,对于传统民居保留原有建筑体量,建筑外立面不可改变原来的特征与基本材料,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允许内部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适应使用功能的需要。确有需要可以进行扩建、改建和拆除重建,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并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构)筑物,可以通过改变立面外观的方式,或者通过降低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能与整体传统风貌取得更加和谐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226151139.png

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现状图。

十甫名都等高层建筑,建议有条件时拆除重建

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与传统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构)筑物,如现状已建成的十甫名都等高层建筑,规划提出,如果近期通过“更新”方式也无法处理好与传统风貌的矛盾,就应采用“改造”的保护与整治方式。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未来结合更新改造予以拆除重建,新建建筑应与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相协调,拆除后的空地必须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危房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可拆除建筑以及在街区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需要整治的建筑(53 处),采取“改造”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拆除破旧危房。

在规划的实施时序上,2020年前,以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推进街区业态提升、社区微改造等为主,实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2020年以后,则要完善街区整体传统风貌保护,拆除荔湾广场、名汇大厦等高层建筑,恢复历史风貌。

近期增加文昌南路路边停车

道路交通方面,规划提出,调整现行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骑楼街的道路红线,将骑楼街道路红线调整至人行道外边线,即将骑压人行道的骑楼部分纳入道路红线内管理,以方便人行道及市政管

线维护;不骑压人行道的骑楼部分调出道路红线范围;同时划定骑楼保护线,允许道路红线内的骑楼修缮。

停车方面,近期增加文昌南路路边停车,缓解近期部分停车压力。远期改造高层建筑及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新建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

同时,在街区建立慢行体系,完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上的标识牌等设施,对历史资源点进行引导。

保护传统餐饮业,挖掘绸布零售等历史上兴盛的行业

在街区活化、业态保护与引导方面,规划提出,保护以传统餐饮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对老字号重点企业商标、商号进行保护,尽量避免引入大量同类型的商业店铺,体现老字号的独特性;

挖掘街区历史上兴盛的商业类型,如绸布零售和专业市场等,选取个别店铺作为历史记忆展示节点,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向游客和市民展示。

同时,也对街区业态进行调整,引入办公及服务型业态以利用建筑二层及以上空间。

具体来说,将原有商业、居住辅助配套设施引导置入沿街建筑二层及以上空置空间,如小型手工作坊、售后服务及餐饮娱乐设施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多种人流。通过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减轻服务业的租金负担,有助于服务业在上下九-第十甫街区的生存。建筑上层空间也可租住给商业街的从业人员,以及一些小型的商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等公司。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编辑:任国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