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旅游、餐饮、运输、外贸等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各项经济发展按下“暂停键”,如何应对疫情冲击下的生存大考成为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南都记者将聚焦“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这一话题,记录中央层面多项助企纾困政策之下,停摆的产业如何迎来复苏。这是“疫后重启·关注复工复产”系列报道第二篇。
南方都市报也面向全网征集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的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邮箱:nfdsb289@126.com 微信:xiaowen1988cheng。
“新冠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已经复工,餐饮行业的眉州东坡,苦恼占营业额大头的堂食恢复缓慢;而制造业的泰华机械则难以通过“融资难”中的堵点,两家企业都承受着不小的经营压力。
困境面前,眉州东坡、泰华机械先后启动自救,通过开发新产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场新冠疫情让一大批中小企业受到冲击,如何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重启”也成为中央高层关注的命题。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3月29日,我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到76.8%。不过,对中小企业来说,想要渡过这重“生死劫”,仍有各式各样的难题。
在复工复产中,中小企业如何危中寻机?有专家表示,打造以议价能力、品牌能力和技术能力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是疫情后重要的发展趋势。
浙江省诸暨市的工业重镇店口镇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同时,由政府出资包车前往多地帮助企业接回员工返岗复工,并推出链式复工复产相关政策,协调当地大企业“以大带小”帮助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解决人员、住宿等问题。图/新华社
复工:收入腰斩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平均水平
春节是眉州东坡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所有门店早早备齐了充足的食材,年夜饭的预定表也基本排满了,员工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是,新冠肺炎来了。
“非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新冠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眉州东坡合伙人郭晓东称。十几年前,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连锁川菜馆曾经历过非典疫情,如今又迎来了新冠,在郭晓东看来,新冠对眉州东坡等餐饮企业的冲击比非典更严重。
他回忆,非典对眉州东坡门店客流的影响只持续了1个月,之后餐馆很快就又爆满了。但新冠之下门店已经有2个多月门可罗雀,且目前堂食的规模较疫情前还有较大差距。
郭晓东多次强调,堂食是眉州东坡复苏的关键。因为堂食占总营业额收入的6-7成,外卖等其他业务占3-4成。而疫情初期,堂食锐减了90%。
收入腰斩甚至是疫情时期中小企业的平均水平。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曾在疫情的“初、中、后” 三个阶段对全国中小企业开展调研,共收到有效调研样本9290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国93.49%的企业一季度营收预期下降,平均降幅达47.02%,其中27.74%的企业表示将下降90%以上。
令郭晓东稍微感到宽慰的是,最近几天,一些门店的烟火气好像又回来了,部分时段客人也能坐满间距拉大的桌椅。北京往常早晚高峰的堵车也重新出现了,郭晓东笑了两声:“以前看堵车闹心,现在看堵车舒心。”
眉州东坡等餐饮业在渐渐走出阴霾,但前路注定不会轻松。按北京市政府发布的疫情期间餐饮服务单位经营服务指引,餐饮堂食被严格限制。此外人们堂食的意愿仍不高。郭晓东称,等堂食恢复正常之时,才是餐饮业复苏的开始,期待政府早日放开堂食的限制。
堵点:部分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
摆在泰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面前的则是另一道难题。
位于河北保定的泰华机械专门生产造砖机,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董事长郭春玲介绍,疫情之初,厂子里的产品发不出去,工人进不来,工厂彻底停摆。
泰华机械面对的局面是企业的普遍难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孙金云课题组发布的《中小企业疫情下战略分析报告(第二期)》分析称,疫情对企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本质来自于“非接触”的挑战,包括人的“非接触”(员工无法政策返岗)和物的“非接触”(供应链困难、物流困难等)。
面对疫情,各地各部门各行业都在想方设法与中小企业共克时艰。在国家层面,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措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给予帮扶。比如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央行曾设立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随后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日前又新增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帮助点多面广、市场融资成本较高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再贷款、再贴现的政策支持。
但在中小企业端,也还面临着“好政策难享受”的难题。郭春玲坦言,泰华机械并没能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缓解现金流压力。她与其他同行、企业交流发现,有不少企业都难以享受该优惠政策。他们共同的原因是——缺乏从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
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沈亚桂介绍,虽然部分中小企业已经享受到了续贷、利息下调、贷款贴息等政策的支持,但这部分企业,更多的还是属于银行本身相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而针对近两三年能够存续经营、正常缴税的中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担保物,又无法获得贷款支持,才是金融政策需要考虑倾斜的一个主要群体。
“银行贷款以市场化的方式发放,会存在‘看碟下菜’的情况,结果是造成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还是很难直接获得贷款支持。”在沈亚桂看来,抵押物已成为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中“卡脖子”的关键堵点。为此他建议加强政策性担保机制建设,通过政府做信用担保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
据沈亚桂统计,包括专项再贷款政策在内,中央和地方目前已出台了千余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类型可分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其他政策。这些政策覆盖了企业减负、加大金融支持、增加财税补贴、减税降费,支持稳岗就业、优化政府服务等方面。除了各部门和各地方的政策,最近两个月,国务院召开的9次常务会议中,有8次都部署了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措施。
沈亚桂认为,近年来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就疫情期间出台的政策特点来看,总体体现出及时、务实、精准的特点,可以为大部分企业“雪中送炭”。建议接下来出台政策前充分调研,精准施策,进一步细化落实,以解决目前政策的“堵点”。
自救:锻造核心竞争力,改变同质化竞争压价竞争局面
身居困境,除了向政府寻求扶持政策,把命运攥在自己手中是中小企业普遍相信的准则。一些企业开展自救,在危险中抓住机遇。
眼看为春节准备的食材都积压在库房,眉州东坡亦庄店的店长索性把库存拿出来卖,开起了平价菜摊。随后,各个门店也纷纷效仿,这一行为也得到了社区的允许。郭晓东称,虽然卖菜的收入远比不上正常的营业额,但也让人看到了一点希望的火苗。
此外,郭晓东介绍,眉州东坡还在疫情期间加速试水新零售,新开发的金饭碗、冒血旺、包子等半成品招牌菜在电商平台售卖,疫情时期的访问量较疫情前增长数倍,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泰华机械的研发团队自春节以来,便开始在线上办公,开发新的产品。郭春玲称,疫情导致他们无法出差,反而更能沉下心来做技术攻关。团队每天用电脑画图纸,线上开会交流,等3月初正式复工后立马试验,终于在近日成功地开发出了一款高精砖。
“这是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产品。”郭春玲表示,新产品在均匀度、规格等方面大幅提升,“一毫米都不差”。新产品能降低对建筑工人技术水平要求的门槛,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解决目前建筑业“用工难”的问题。
目前,郭春玲正在努力将这个产品推广应用,她有信心凭借该产品,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逆风翻盘”。
对中小企业来说,在这轮危机当中,如何危中寻机?在沈亚桂看来,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产品大多是同质化竞争,甚至压价竞争。许多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它们的议价能力、品牌能力和技术能力都较为不足。他建议,从长远看,要增加以上三方面的能力,这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想在危险中抓住新机遇,一定要依托企业内在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这是疫情后重要的发展趋势。科技的红利一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沈亚桂称。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