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矿泉水瓶漂洋过海,经高科技加持,被国际大牌循环利用,变身数千元时尚服装。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浙江“蓝色循环”项目的日常。
什么是“蓝色循环”?5月7日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两山’回响”精品短视频展播活动中播出的《浙江人如何爆改海岸线》讲述了这一模式,揭秘了中国海岸线如何集体“蓝”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将开启“狂飙”模式,在全国沿海包括广东等9省、2市、289个港口“种草”这一模式。
“蓝色循环”模式,让中国海岸线“蓝”起来。视频截图
捡垃圾也能赚钱
海洋塑料垃圾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变成文具、衣服、丝巾、电脑配件,甚至是顶级护肤品的塑料罐子,还与一项宏大的计划——“蓝色循环”紧密相连。
过去,渔民出海捞鱼,而现在“捞瓶”也成了他们的收入之一。普通塑料瓶市场价7毛一斤,但经“蓝色循环”认证的海洋塑料身价暴涨3倍,一个矿泉水瓶能卖2毛钱。渔民只需用手机扫码上传垃圾来源,区块链技术即刻生成“身份证”,记录“谁捡、谁运、谁再生”。不只是“捞瓶”,出海带回海底垃圾、废渔网等都可以对接到“蓝色循环”更划算,正如渔民所说,“蓝色循环好,赚钱又环保。”
“捞瓶”成了渔民的收入之一。
在这背后是高科技的加持,为蓝色循环项目注入了强大动力。视频中显示应用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可视化追溯系统,全面应用到海洋塑料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扫描二维码,每一个塑料垃圾的“前世今生”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蓝色循环”模式究竟怎么转?视频中也揭晓了答案:渔民带回海洋垃圾,高价卖给浙江企业,企业技术赋能,生产出符合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国内外品牌企业高价收购,制成高值环保产品,政府则提供全程指导监督,这一闭环跑通靠的是“四手联弹”。
在这一模式的加成下,浙江截至目前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1万吨,减少碳排放量约6.6万吨。
南都也注意到,这一视频一经发布,也在评论区掀起了一股热潮。网友纷纷表示:“爆改这词好,生动又环保”“蓝色循环原来是这个环”“点赞蓝色循环”,对浙江的这一创新环保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点赞。
今年将在全国沿海包括广东等9省、2市、289个港口“种草”这一模式。
即将开启“狂飙”模式 ,沿海9省也将“种草”
2023年,这一模式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杀出重围,斩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拿下国际大奖后,“蓝色循环”也彻底开挂。视频中也指出,今年将开启“狂飙”模式,在全国沿海包括广东等9省、2市、289个港口“种草”这一模式。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亚红也坦言,这一目标“极具挑战性”,但“政企民协同发力是关键”。
陈亚红介绍,目前项目在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福建5个省份落地。
据悉,蓝景科技在全国南北中布局建设三个海洋产业园:浙江将于9月正式投产;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市发改立项,正走土地招拍挂程序;海南省由生态厅协调临高县在选址中。与此同时,江苏射阳、青岛西海岸、海南临高与陵水等地的港口防治设备“海洋云仓”也即将建设与落地,为守护港口环境赋能。
对于广东的进展,陈亚红表示,正与当地国央企等合作紧密推进中,但仍处在项目前期。她也透露,在海塑应用的产业链中,目前广东肇庆已有公司参与到我们的塑料再生环节,未来将与广东多家化妆品包材、电子电器配件公司、箱包公司合作,将海洋塑料应用到各个出口的产品中,让更多的中国的海洋塑料漂洋过海成为时尚新宠,亮相国际舞台。
海洋塑料变身箱包原料。
谈及推广难点,陈亚红强调当前海洋废弃物治理尚缺乏全国统一标准。“渔船是否交回垃圾全凭自愿,交多交少也没量化考核,有些地方无人收、无处去就丢海里了。”她以浙江为例解释:当地将渔船垃圾回收纳入考核,渔民配合度高,但其他省份若无类似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关于国际化布局,陈亚红表示,法国、韩国、日本、挪威、新加坡、柬埔寨等8国5组织7家国际头部企业已表达合作意向。此外公司还希望能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技术和设备援助至更多发展中国家。
对于2025年目标,陈亚红坦言,各方资源投入决定进度。未来也需要政策、资金及产业链全面配合,一步步稳打稳扎。“只有政企民拧成一股绳,‘蓝色循环’才能真正守护海洋。”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两山”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