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黄埔区力争落地总投资十亿级项目30个、五十亿级项目10个、百亿级项目4个;打造知识创造、产业智造、贸易创新和开放合作四大高地,营造数字、流量、绿色新经济形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推动黄埔高铁站、知识城高铁站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新增5所公办中小学,新建8所幼儿园,新建健身步道30条……
南都讯 5月27日,黄埔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开幕。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出席大会,黄埔区区长陈勇代表黄埔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以上年度工作目标。
2019年,黄埔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02亿元,增速创六年新高,广州开发区七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今年,黄埔区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当科技创新尖兵、现代产业发展标兵、高层次人才精兵、营商环境改革强兵、全面从严治党排头兵。
七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全力推进“百大项目庆百年”
2019年,黄埔区经济发展连创新高。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02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创六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36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创六年新高;商品销售总额8900亿元,增长38%,增速创十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1398亿元,增长 20.1%。财税总收入1168亿元,连续三年稳居千亿级别。地区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等七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过去一年里,黄埔区出台了5G、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经开区第一,荣获联合国“2019年世界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据统计,去年黄埔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升1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5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833亿元,增长8.6%。
成绩的背后是黄埔区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该区引进重大优质项目164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其中产出超百亿项目12个。一批新动能核心骨干企业投产,全区投试产重点产业项目达到60个。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很大的不确定性,黄埔区将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这包括,要扩大项目高强度投资,重点引进现代氢能源、宝能系列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落地总投资十亿级项目30个、五十亿级项目10个、百亿级项目4个。以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百大项目庆百年”,实现知识城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三旧”改造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区属国企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左右,实现重点产业项目动工、投试产各60个。
打造四大高地
发展三种新经济形态
黄埔区的企业。
围绕北部牵引、中部建带、南部成链,黄埔区将加快构建“四区四中心+一区一园”发展格局,强化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在“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知识创造高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推进大科学装置先行启动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五大知识创造平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推动知识城总规批复,推进知识塔等项目建设,共建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打造产业智造高地。实施黄埔制造提质工程,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以粤芯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以立景创新为核心的翟洞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天基信息系统为基础,推动低空轨道卫星产业化应用。打造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研发中心,重点建设以GE、龙沙、百济神州为核心的世界级生物制药基地。推进科学城创新发展,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智造中心。
打造贸易创新高地。建设科学大道—开创大道、环九龙湖、鱼珠湾等总部经济带,引进一批科技、金融、商贸等总部企业。推进专业物流园区集中布局,创建综合保税区,创建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
打造开放合作高地。加快新华穗港城、黄埔国际邮轮港、穗港澳航空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中欧、中英、中乌、中以等“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沙吉赞产业聚集区建设。
面对后疫情时期的需求变化,黄埔区还将以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为抓手,着力营造数字、流量、绿色新经济形态,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性。
在数字经济方面,建设国际数字枢纽,建设“双千兆”城市。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长廊。
在流量经济方面,大力发展零售新业态,加速发展在线娱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培育旗舰型金融企业。
在绿色经济方面,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烯湾科技、广石化供氢中心落地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智能交通,引进百度等智能网联汽车龙头企业。集聚燃料电池、石墨烯等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全年研发经费支出超地区生产总值4%
实施智能审批事项50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黄埔区将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核心区。
在高端创新资源方面,发挥黄埔实验室“集聚、加速、协同、攀登”四大功能,推动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以上。筹建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
在创新合作方面,探索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示范区,加强大湾区科技合作交流,推进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健全科技型民营及中小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全年市场主体增长20%以上。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链条,构建以新技术培育为导向的垂直孵化平台,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以上。
同时,黄埔区将加快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新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挖掘营商环境软实力。
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引进南方数字交易所,落实“金镶玉”2.0版等系列政策。
在政务服务品牌提升方面,积极争取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大力压减各项审批办理时限。创新“AI+政务”,实施智能审批事项50项。探索“区块链+信用监督”,打造“流程最优、材料最简、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服务品牌。
在知识产权综改方面,争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创建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平台。建设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发行证券化产品2个。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开发运营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培育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示范企业10家。
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近万个
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学生排队进入校园接受核酸检测。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2019年,黄埔区发力民生保障,获评“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年,黄埔区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努力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在基础教育方面,打造开发区、高新区、知识城、黄埔军校系列学校品牌,探索组建黄埔教育集团,深化“区管校聘”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完善校长、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推广在线教育。新增公办中小学5所,新增学位超7000个。新建幼儿园8所,新增幼儿园学位超2300个。
在医疗卫生方面,强化区疾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鱼珠、南岗、云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建设。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岭南医院二期等医院建设,推进广州开发区医院、黄埔区中医医院、萝岗红会医院、黄埔区妇幼保健院改造提升,建设胸痛中心和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在文体事业方面,建设南海神庙文化景观带、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建成广州海事博物馆,筹建外贸博物馆,打造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推进新时代红色文化中心、黄埔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办好黄埔马拉松等明星赛事,完善绿道、碧道网络,新建健身步道30条。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范敏玲 张成 贾自豪 部分图片通讯员提供
通讯员供图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