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系统限制儿童行为自由惹反感 十几块买身份证号可绕过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0-06-01 21:29

“简单来说,为儿童好就是保护他们的权益,但它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在限制儿童的行为自由。所以,直接导致我们经常看到的,儿童对防沉迷系统的反感或抵制。”在国际儿童节这天,中国社科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一个线上评议会上如此表示。

6月1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举办了线上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社会评议会,主题为未成年人网络远程教育平台的网络安全,刘晓春作了题为《在线教育中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演讲。

在刘晓春看来,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之一在于权利保护与预防侵害相结合。 她表示,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青少年模式实际上是形同虚设的。“比如,我知道我的孩子从来不会用青少年模式,他认为青少年模式太无聊了,而且他说‘你们根本就不把我们当正常的用户来看待’。”她举例道。

正因此,很多未成年人总是会想法设法找到破解方式,刘晓春说,“我们之前专门做过调研,比如在二手交易网上检索‘沉迷破解’就能出来很多选项,可能花十几块钱就能买到一个身份证号,未成年人就不会被防沉迷系统困扰了。”在观察产业如何落实儿童保护的具体规定时,她表示这也是产业遇到的困难。

虽然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刘晓春强调,权利保护与预防侵害相结合是进行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

对于在线教育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刘晓春还有两点担忧。首先,她提出,在一些英语学习平台上,家长可能希望回看课上的情况,平台就会进行视频录制。对于这些视频,平台会如何保存,会不会定期销毁?

其次,她还表示,很多教育机构会鼓励家长在朋友圈进行推广,一般推广的图片就是自己孩子照片做成的海报。有些时候孩子其实并不希望家长传播自己的照片,她说,“所以家长能不能未经孩子同意就传播孩子的信息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此外,她还提到,针对低龄儿童的在线启蒙,往往不仅仅是教育,甚至是一种智能陪伴和智能培养。平台会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并设计相应的产品去影响教育未成年人,促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了解。

正因为这些在线教育产品对未成年人深度的数字塑造,刘晓春建议能够有一些具体的处理规则,比如规定不可以向未成年人推送什么广告,在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时要有相应的监管等等。

最后,她还表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仅只有立法、还有监管文件就足够,而是需要多元化主体进行自下而上的促进。


采写:南都记者 李慧琪

编辑:蒋琳

3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蒋琳5.01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