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是中国第一职业体育IP,南都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聚焦中超联赛的商业价值。
此前,南方都市报已分别剖析了中超公司集体招商、平均分红模式,以及在此背景下京沪豪门国安、申花和广深中小俱乐部富力、深足的盈利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看,北上广深的俱乐部无疑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商业资源,他们的营收能力就是中超的天花板。
不过比起每年的实际支出,中超俱乐部现有的盈利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我们探讨中超俱乐部的商业价值空间。很明显,母公司投资人们的热情在减弱,那俱乐部的营收能力未来能上升吗?
2010赛季的中超一年开销4000万元就能保级。2019赛季降级的深圳佳兆业,投入是10年前深圳红钻的10倍以上。
上赛季,深圳佳兆业提前一轮降级。但他们的投入也有好几个亿。新华社发
数据机构Sportingintelligence发布的2019全球体坛年度薪资调查报告给出了中超联赛各俱乐部的大概薪资支出,最高是上海上港,人均229万美元(按1比7的汇率算,约合1600万元人民币),最低是北京人和49.2万美元(344万元人民币),中超球员的平均薪资为120.7229万美元,仅次于欧洲五大联赛。
根据上海《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一位中超俱乐部高层透露,2019赛季中超球员的总薪酬就高达约4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俱乐部在薪酬方面的支出就有3亿元。一个事实是明确的:绝大多数俱乐部的开销都远远高于它们的收入。以中游俱乐部广州富力为例:2019赛季富力的总投入超过6亿元,但收入却只有1亿元左右,其余皆需要母公司富力集团补贴。
2019年10月19日,广州富力队首发球员赛前合影。 新华社发
母公司的无节制输血导致了夸张的转会费和过高的球员收入,反过来,它又是一辆停不下来的车,让母公司陷入被动。现有支出状况下,国安和申花在商务上的年收入,仅仅能够满足队内两三名外援的薪水。但横向对比的话,这样的年收入支付韩国顶级豪门全北现代全队或日本顶级豪门浦和红钻全队的工资还有余。根据日、韩媒体的报道,这两家俱乐部2019赛季的薪资都在9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母公司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降低转会费和球员收入,二是提高俱乐部收入。降低跟球员有关的竞技类开销已是大势所趋,而且这完全取决于母公司投资人的态度,俱乐部握有主动权。2019年12家俱乐部投资人联名签署筹备中超职业联盟,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降低球员薪水。
一位中超俱乐部职业经理人告诉记者:“哪怕整个中超的平均薪水降到全北现代和浦和红钻的水准,俱乐部都要好过很多,现在母公司输血的压力太大了。现在的情况是中超保级球队的球员收入都比日韩最顶级的俱乐部要高很多。”
中超联盟筹备组成员、富力俱乐部董事长黄盛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5年江苏舜天夺得足协杯冠军的时候,他们的投入就是1.5亿元,这是一个很准确的数字,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这样做呢?”
如果说降低投入只取决于母公司态度,那么增加俱乐部商业收入则取决于更广泛的因素,难度要大很多。尤其是职业化20多年来像国安和申花这样真正培育起一个市场的俱乐部并不多。
专题统筹:黄嘉鑫 陶新蕾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丰臻
编辑:陶新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