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13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我眼中的“广交会”专题)现场。
南都讯 6月22日,广州市第138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我眼中的“广交会”专题)举行。会议上,广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郭伟华表示,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
广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郭伟华。
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举行。郭伟华介绍,1965年开始广交会出口成交额占全国外贸原出口总额30%以上,在70年代初占比更是超过50%。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贸实现31.5%高速增长,同年广交会的采购商人数突破10万。
“这20年是中国外贸发展最快,也是广交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时期。” 郭伟华表示,自2000年,广交会的采购商到会人数逐渐增至21万人,出口成交额从150亿美元增长至379亿美元。
据调研,超过20%的参展企业在广交会上的成交占当年出口的50%以上。参展企业会后成交额占其广交会客户总成交额的比例约为八成,并呈现逐届增加趋势。郭伟华表示,广交会日益成为大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推进器,是中国中小企业“孵化器”。
2007年,广交会首设进口展对境外参展企业开放,迄今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家次企业参展。目前,广交会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创办至今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
“作为广交会的一员,我眼中的广交会就是一种使命。它创办的这63年来,一路历经风雨从未间断,忠实地履行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郭伟华说。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交会首当其冲。郭伟华介绍,自1月7日宣布广交会于网上举办后的两个月内,原来平面浏览式的广交会专网已被开发为一个能够承载大规模数据,实现全球化的、流畅的网上推荐、直播营销、在线洽谈平台。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刘松萍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刘松萍表示,未来,线上线下呈融合发展趋势,但线下展会仍是客商最主要的获客方式,线上技术则为线下赋能。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孙一民则表示,琶洲展馆不仅承载着商贸交流,而且还是一个室内的大型的组织公共服务体系,未来线上展会不断发展,需要用创新思维对线下展馆进行利用。
“将来我们展会的交易量在现场可能并不会很多,但是线下场馆能变成提供视频公共活动的空间,而这个活动空间里面能够实现全时、全民交流,这可能是更大程度上的一种公共生活的匹配。”孙一民说。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 南都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 梁思华
摄影 南都记者梁炜培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