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牌出版社“云”出击,《梁书》(修订本)线上发布会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6-26 20:46

6月26日下午,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最新品种——《梁书》(修订本)线上发布会举行。这是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华书局举行的首场线上新书发布会,也是二十四史修订本新品发布会历史上一次全新的尝试。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历史编辑室主任胡珂、《梁书》(修订本)责任编辑李勉做客直播间,与读者畅聊关于《梁书》(修订本)的种种。修订主持人景蜀慧教授和负责人赵灿鹏教授也通过视频形式分享了修订工作的心得。

WechatIMG1111.jpeg

直播现场截屏

《梁书》五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梁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五十六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梁代史籍。本次《梁书》修订本新书发布会时间定为下午5:02至5:57分,蕴含着特别意义,它正好对应梁朝建立与灭亡的时间(502—557年)。

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撰成

梁朝是南朝萧齐之后,由萧衍建立的政权。萧衍为南齐宗室疏属,齐末任雍州刺史,乘政局混乱,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齐和帝中兴二年(五〇二)禅代称帝,国号梁。萧衍为高祖武皇帝,在位长达四十八年。太平二年(五五七),陈霸先禅代称帝,建立陈朝,梁朝灭亡。梁朝前期疆域与南齐略同,北面以淮河与北魏为界,南北对峙,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形成鼎足三分局面。梁末疆土丧失大半,只剩长江下游以南的东南一隅之地。

《梁书》署名姚思廉撰,实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姚察(五三三—六〇六),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陈书》卷二七、《南史》卷六九有传。历仕梁、陈、隋三朝,在陈朝仕至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亡入隋,为秘书丞。姚思廉(五五七—六三七),字简之(一作名简,以字行),以父姚察入隋迁关中,遂为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旧唐书》卷七三、《新唐书》卷一〇二有传。姚思廉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仕至代王侑(即隋恭帝)侍读,在唐为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官至散骑常侍。

姚察于梁朝末年开始协助修撰国史。入陈后历为史官,负责编撰梁史和陈史。隋开皇九年(五八九),姚察受敕编撰梁陈二代史,未成书而卒,临终令子思廉续成其志。姚思廉大业年间接手补续梁陈二史,后因战乱,亦未成书。唐初修南北朝诸史,姚思廉奉诏撰修梁、陈二史,至贞观十年正月撰成。《梁书》和《陈书》的修撰,历经陈、隋、唐三朝,“更数十岁而后乃成”。如果从陈末姚察负责编撰梁史算起,至唐贞观十年成书,姚思廉父子撰写《梁书》的时间,前后通计有五十余年之久。

在姚察、姚思廉父子撰成《梁书》之前,已经有多种梁史存在,但今都已亡佚,完整传世的梁代史籍,仅有姚思廉《梁书》一种。姚思廉《梁书》主要依据梁朝史官所修国史,“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

WechatIMG2.jpeg

修订本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

中华书局点校本“南朝五史”由山东大学王仲荦先生总负责,《梁书》由卢振华先生点校,宋云彬、赵守俨先生先后承担编辑整理,1971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1973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据宋大字本影印的百衲本及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互校,择善而从,同时亦参校了《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张元济、张森楷的两种《梁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点校本比较广泛地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标点、分段、校勘订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为目前最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订以商务印书馆据北平图书馆藏宋大字本(阙卷以上海涵芬楼藏元 明递修本配补)影印百衲本为底本,以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原北平图书馆宋大字本缩微胶片(原书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录作宋绍兴间刊明初修补本,已与原书作比对核校)为首要之通校本,以弥补百衲本因描润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作为通校本的,还有《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递修本,以及与底本系统不同,在百衲本问世之前较为通行的清武英殿本。鉴于《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有少量阙叶,又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两种)、台北“国家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及内阁文库所藏五种宋刻宋元明递修本作为补充,以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金陵书局本为参校本。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底本及各通校本、参校本皆误者,保留底本原貌,于校勘记中说明;校本误字,一般不予列出。

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纠正原点校本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者则予以删除。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记以及少数失校之处,修订本酌情补加校勘记。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梁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修订组和承担单位是一时之选

《梁书》修订组成员自2008年参与版本调查开始到今日出版成书,共历时十二年时间。谈到修订组成员的遴选,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在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第一次修订工作会议开会之前,他就带着编辑走访过很多当年承担点校的高校,比如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等,征求过学校和老先生们的意见。当时的原则有两点。第一点,从延续性考虑,尽可能将修订工作委托给原点校单位;第二是考虑对本时段有比较重要的学术力量和学术积累的重要学科点。齐梁陈三书的修订主要是从第二点来考量的。

WechatIMG1.jpeg

(左起)历史编辑室主任胡珂、《梁书》(修订本)责任编辑李勉、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

“从南北朝史的研究来说,国内这几年主要集中在北朝史,学科进展迅猛,学者也参与较多。南朝史的研究相对少一点。以中山大学的景蜀慧老师为主的学术团队,集中致力于南朝文史方面,在学术积累上是有优长之处的。另外也考虑到文献学的基础。在过去的点校或修订当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选史学家来整理更好呢,还是选文献学家来整理?一直是一对矛盾。最好的当然是集文史和文献学于一身的学者和学科团队。”徐俊说。譬如《清史稿》的点校就是王钟翰先生和启功先生合作完成的,俩人一个精通清史,一个对清代的掌故之学、礼仪制度、时序风俗、清宫内幕了如指掌。这样的搭档组合,文史兼擅,最为理想。

此次《梁书》的修订主持人景蜀慧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思想学术、中古疾病医药史及南朝史籍文献等,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修订负责人赵灿鹏是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与古文献学研究。著有《梁书诸夷传异文比勘》,整理古籍有《皇清经解提要》《苦榴花馆杂记》《汪同尘文集》《五代两宋监本考》等。

“过了十年,回过头来看此次队伍的选择,我依然认为《梁书》的修订组和承担单位是一时之选。”徐俊说。

谈到在编辑过程中的感受,《梁书》(修订本)责任编辑李勉说,现在看到《梁书》(修订本)仅三册,六十万字左右。但是赵灿鹏老师交给出版社的《修订长编》却有将近两百万字,打印出来有十几本《梁书》这么厚。所有细致的工作、大量的考证内容都反映在《修订长编》里,由此可见,修订者的功夫都隐藏在“幕后”。

线上发布带给读者全新体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朝自开国至灭亡五十六年,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大家熟知的梁武帝、昭明太子在《梁书》中以怎样的面貌出现?胡珂和李勉二位编辑在发布会直播中从梁史讲到《梁书》,由正史聊到野史八卦,令在线读者听得直呼过瘾。

本次新书线上发布会是中华书局作为百年老牌出版机构新媒体营销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今年以来,中华书局加大线上营销力度,积极拥抱新变化,推出新举措,举办了30多场线上直播活动,6月18日的“当108岁的中华书局遇上618”多平台联合直播,更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WechatIMG222.jpeg

(左起)历史编辑室主任胡珂、《梁书》(修订本)责任编辑李勉、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

本次发布会搬到了线上,所以在内容设计上做了更加合理的调整,力图以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带给读者全新体验。发布会除了向读者分享《梁书》背后的故事、相关的历史知识、修订过程之外,还在直播中增设了与读者互动评论、抽奖、秒拍、答记者问等环节,进一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