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36号"出击!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穿洋”启动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06-28 18:52

南都讯  6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历经建设者们一年多的奋战,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迎来首台下穿狮子洋盾构机“粤海36号”始发时刻,标志着这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正式迈入“穿洋过江”施工新阶段。 

800x1067_5ef860b085b1d.jpg

800x1067_5ef860b330da8.jpg

800x600_5ef860b5ce192.jpg

“粤海36号”整装待发。(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海平面下60米洞穿隧道 

随着52米深的工作井传出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声响,总长104米、重达1219吨、直径8.6米的“粤海36号”盾构机在广州市南沙区狮子洋畔成功始发,将从洋底十几米向东掘进至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掘进全长3398米,穿越5条断裂破碎带,盾构隧洞最深近60米(约20层楼高),意味着隧洞离海平面距离约60米,洋底围岩富含地下水,环境极其复杂,地质及施工风险在国内水利行业罕见,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期最长的盾构隧洞之一,可谓是这项超级水利工程的“咽喉”部位。待未来打通该关键节点后,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首条跨海输水盾构隧洞,这也为工程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盾构施工项目属于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3标,该标段横跨广州、东莞两市,线路总长11.36公里,干线设计输水流量为60立方米/秒,盾构隧洞外径8.3米、内径6.4米。“为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攻克了在复杂条件下盾构机刀盘结泥饼、负环管片失稳、洞门密封失效等一系列难题,确保完成这项世界上输水压力最大、盾构隧洞最长的调水工程的跨海征程。”承建该标段盾构施工任务的中铁隧道局集团B3标负责人徐其贵介绍。 

自2019年5月开工以来,B3标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在遭遇断裂破碎带渗漏水急险之际,他们昼夜不停,水中抢险,化险为夷;在工程全线50米以上的系列超深盾构工作井中,他们创下了首个完成首幅地连墙浇筑、首个完成压顶梁施工、首个完成内衬结构施工等多项“第一”,对工程全线超深盾构工作井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惠及大湾区5000多万人口 

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蔡泽辉表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共计48台盾构机,今年将力争实现28台盾构机始发、完成50亿元投资,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作出更大贡献。工程建成后,西江和东江可以水源互补、丰枯调剂,惠及粤港澳大湾区5000多万人口,可以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以及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灿阳介绍,广东的水系主要由东江西江和北江组成,东江是以全省18%的水资源支撑28%的人口和48%的GDP,目前东江取水量已经达到了38.3%,逼近国际公认40%的警戒线。现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地用水需求激增,西江的年均总净流量远大于东江,所以从西江引水到东部,是改善水生态的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采写:南都记者 陈燕 通讯员 粤水轩 粤海宣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编辑:陈燕1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