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援藏育优质“藏雪芝”,成林芝最有经济价值的一大产业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08-04 21:39

南都讯 九年前,在有着“西藏江南”美誉的林芝市,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该市波密县发现了1株西藏灵芝新种,后被鉴定为世界级新种。九年后,在两地科技工作者的多年研究下,西藏灵芝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成了广东援藏的“林芝烙印”,更成了林芝藏民提高经济收入的珍宝。“我们培育研发的藏雪芝,现在成了当地最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之一,产品价格也是数一数二的。” 该研究所旗下的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意珍感叹。

8月4日上午,2020年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投资合作项目对接签约暨旅游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作为产业援藏项目之一,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与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广东粤微”)签订《藏灵芝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谢意珍告诉南都记者,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广东对林芝的科技扶贫力度,推动优质灵芝“藏雪芝”实现产业规模化,并打造科研转化品牌产品,提高当地藏民的经济收入和藏灵芝产业经济效益。

产业援藏项目签约.jpg

产业援藏项目签约现场。


精心栽培优质“藏雪芝”

成当地最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之一

南都:您说的“世界级新种”是怎么发现的?

谢意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一直在从事食药用菌的研究工作。从1996 年开始,我们研究所就先后多次执行食药用菌科技援藏项目,并在 2011 年与林芝市科技局合作,成立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地区食药用菌科研基地”。也是在那一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林芝市波密县发现了1株西藏灵芝新种,后来被鉴定为世界级新种。这说明,林芝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对于灵芝的种植具有极大优势,为我们之后培育优质“藏雪芝”提供了重要基础。

南都:“藏雪芝”有什么特别之处?

谢意珍:灵芝生长阶段分为灵芝孢子、菌丝体和子实体三个阶段。我们在科研过程中,成功从藏雪芝中分离出特有的灵芝多糖GLP-3,这种灵芝多糖就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并且,藏雪芝子实体本身的多糖和三萜含量更为丰富,为内地灵芝品种的2-3倍。在当地栽培的话,它的经济价值会更高。

藏雪芝1.jpg

藏雪芝

南都:如何用科技力量来培育藏雪芝?

谢意珍:借助林芝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的科研人员对赤灵芝进行了仿野生栽培,用比日神山上佳的青冈木作为段木栽培树种,以蕴含锂、锶、偏硅酸等矿物质的冰川雪水进行浇灌,从而培育出了优质的“藏雪芝”。

南都:这会不会影响原本野生灵芝的销售价值?

谢意珍:最开始,当地基本上还没有启动人工种植灵芝,藏民们自己去深山采摘野生林芝,烘干或晒干后拿到特产店去卖,价格估计要上千元一斤,但产量很少。而且林芝是高原地带,不仅灵芝长得慢,培育灵芝的木材也长得慢。像是青冈木,要长6年才能用来栽培灵芝。

经过我们的培育,现在藏雪芝在当地可以卖到800-1000块钱一斤,是当地最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之一,产品价格在当地应该是数一数二。


推动加工产业在地化发展

带动更多藏民从事灵芝产业

南都:此次签约产业合作协议的目的是什么?

谢意珍:这些年,我们和林芝市科技局一直都在合作。这一次与林芝经济开发区签约,希望借助援藏队的平台能够把藏雪芝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的灵芝。更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栽培技术,提高灵芝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研究在这种独特环境下种植的西藏灵芝的活性成分,提高保健功效。

随着藏雪芝栽培到一定程度,势必要往加工方向发展。我们一直在研发灵芝孢子粉,从菌种栽培到产品加工,也希望能够用到西藏灵芝这么好的原料,做出升级产品。

藏雪芝相关加工产品.png

藏雪芝相关加工品

南都:这种深加工产业会在林芝落地吗?

谢意珍:现在是第一阶段,我们在广州自己的工厂做加工,用的是西藏灵芝的原料。第二阶段,我们会与林芝市的企业洽谈,很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我们在林芝开设一家小规模的加工厂,实现原料在当地的产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能在当地推广,这是此次签约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我们还希望,通过加工端带动更多的藏民种植灵芝,推动灵芝产业发展。

南都:产业化所需的人才问题如何解决?

谢意珍:因为要做产业化加工,肯定要实现人才本土化。一方面,我们会从广州派去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会在当地培养相关人员。


知多D:

南都:您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有没有一些供市民挑选好灵芝的小建议?

谢意珍: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从肉眼来看的话,要挑选一些比较结实、新鲜的灵芝,比如说不要有长霉。当然,我们还是建议选择正规品牌,灵芝作为保健药材,会经过严格检测,普通老百姓还是比较难通过肉眼分辨的。

南都:什么样的人群适合食用灵芝?

谢意珍: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例如容易感冒,或者有术后康复需求的,就非常适合食用灵芝。



pic_827592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莫郅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