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南都记者获悉,8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据悉,“中山大学”号在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后,经过项目可行性研究、船舶初步设计、承建船厂及科考设备招标等阶段,于2019年10月正式开工建造。此次下水后将立即开展舾装调试,预计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据介绍,“中山大学”号总长约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经济航速11.5节,最大试航速度16节,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人员编制下自持力60天,定员100人。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作为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具备多个“首次”。中大科考船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708所主任助理吴刚介绍,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其命名剪彩,他表示,“希望‘中山大学’号承续并光大中大的家国情怀,满载中大人和建设者的热切期盼,承载起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
罗俊院士表示,作为一所毗邻南海的“双一流”综合性高校,中山大学发展海洋科学、培养海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初心不改、决心不变,学校将以“中山大学”号为平台和载体,加强与国内各涉海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走向深海远洋贡献力量。
中大常务副校长、中大科考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介绍,“中山大学”号同时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它配备了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船舶平台的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型“移动实验室”。
92年科学考察“向海求索”
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指出,“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优秀海洋科学家交流与合作,是历代中大人从不懈怠的海洋梦想。”
中山大学毗邻南海,有着悠久的海洋研究历史。据了解,1928年,中山大学就推动并参与了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并取得了对西沙群岛矿产的管理权和开采权,此后西沙群岛一度被列为中山大学海洋实习基地。
据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介绍,2016年启动的“南海科学考察”航次计划,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西沙综合科考航次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采集为主要内容,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及样品,累计获得各类药源海洋生物样本500多份,从中获得海洋药源微生物菌株上万株,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1000余个,其中包括了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200多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在西沙群岛发现并发表2个海生昆虫新物种和1个昆虫新记录种,还从西沙海鞘海洋真菌中发现了新颖的抗脑胶质瘤先导化合物。
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布局建设“海洋学科群”,整合校内海洋研究资源、注重海洋多学科交叉融合,并牵头建设了南方海洋实验室,努力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十三五”期间,中山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内涵发展,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建设成效,现已形成了广州校区、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全面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积极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资源,正在快速推进天琴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