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国海德堡这座城市,黑格尔、荷尔德林、冯至等诸多名字都会浮上心头,他们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海德堡的标志。如作家李洱所说,当张清华教授刚刚踏上海德堡的土地,这座高度文明、历史悠久的城市会让他产生诸多思索,这些思索化为实体,就是《海德堡笔记》。《海德堡笔记》不止是其语句里蕴含这美感,还有就是这些美感背后深入浅出的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思考。
(张清华)
初秋时节,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教授携《海德堡笔记》与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及著名评论家、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客北京SKP-Rendezvous书店,协同由腾讯发起的“北京实体书店守望计划”,新说了《海德堡笔记》中书写的往事记忆。而同期今年6月,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出版了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教授张清华的著作《海德堡笔记》,这是本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的第三次再版,该书出版后却引发一些出人意料的“热度”,这种“热度”可能和人们对“后疫情时代”的思索有关。时隔多年,张清华教授关于欧洲大陆及东方美学的诗与思却愈显思想深邃、韵味悠远。当年,他带着对遥远的异域文明的好奇,行走于欧洲的城市和乡间,从哲人小路到日耳曼森林,从巴黎到雅典,注目于那些山水、松林、河水、街道、建筑以及陌生的人和生命。这些话题在文学中历久弥新,持续给予作者及每一位读者持续的感动。
(会场图)
在会场,张清华表示,初到海德堡之后,之前对德国的一些了解渐渐沉淀,变成一些更加实际的感受。海德堡大学1386年建校,当时中国史明朝早期,古老的文化延伸下来,造就了德国文学、哲学、医学、科技的发达。《海德堡笔记》这本书是他37岁写的,当年他抵达海德堡的时候正值深秋。海德堡的远山深绿夹杂的秋日的金黄,山中是淡蓝色的云雾,这种色彩的丰富让他印象深刻。半年的时间写就《海德堡笔记》,对异域文化的感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头脑中的思绪变为文字,再加上“上帝或许就居住于此”这种无意识的感受,让《海德堡笔记》字里行间的抒情变得缓慢且富有柔性。只有文字的速度变慢,褶皱里才会绽放和收纳更多的东西。“这本书在半年的时间里写成,它是点点滴滴对于德国文化、地理、艺术、哲学的慢慢起悟,所以我写下文字的速度很慢。我后来想,写下文字的速度慢了以后才会让文字带有思考的性质,如果写下文字的速度特别快,那就必须慢下来,让思考的速度慢下来,你的字里行间才会有东西,褶皱里才会绽放或收纳一些东西。”张清华说。
李洱表示,保持差异性的美是很重要的,余光中的诗词说“机器的轰鸣声盖过教堂的钟声”,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体会这种差异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海德堡笔记》既是对西方文明的介绍、了解、领悟,同时又有一种想保留这种差异、保持文化自尊的态度,一个37岁的年轻人表达得非常充分。
(李洱)
《海德堡笔记》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游记,是作者在欧洲各个国家游历的所见所感;第二类是文化随笔,主要书写的是对异域文化的体会;第三类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景物以及故乡的情感。张清华提到,庄子认为语言有三种:寓言、重言和卮言。寓言是讲故事;重言是长者之言,需引经据典;卮言是落地生根、生机勃勃的语言。张清华希望能够激活自己的语言,使用更多的卮言。
(孟繁华)
评论家孟繁华表示,张清华作为一个东方的青年学者、批评家来到了德国海德堡,他在海德堡回望东方的时候,海德堡会成为一面镜子,会让他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祖国。同时他有了自己祖国的经验,也能够更敏锐地感知海德堡,这两个地方可以互为镜相。张清华不仅写了海德堡,还写了其他一些城市;不仅写了荷尔德林,还写了其他一些大师。写随笔和写小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虚构,可以用很多方法,随笔不行,随笔一出高下立判,一个作者的文字功夫、情怀和思想一览无余。《海德堡笔记》这本书文辞非常隽永美丽,每篇文章都充满了诗性,因为张清华也是一位诗人。但这个诗情画意不是虚无缥渺的,它有自己的学养和思想深度,这些就变成了《海德堡笔记》的根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使这本书不至于飘忽。
南都记者 黄茜 实习生 杨成林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