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大不同:产业红线促产城融合,改变广州住宅过剩现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9-22 21:59

主持人:在广州最新的城市更新的部署中,将全市划分成了三个圈层,首次提出了产业建设量占比的底线,可不可以理解成是为了避免城市的单一化房地产开发形式? 

孙不熟:对。其实这个规定很有必要,如果说不设定产业红线的话,那可能城市更新,就会变得跟过去的旧改没有本质区别了。因为搞房地产开发是来钱最快的,但是做产业需要慢工出细活。

如果只追求短期目标,开发商为了高周转、快回款,最后就是纯粹的急功近利。但从城市的长远的利益来看,我们一定要有产业,没有产业的话这个城市那么多人靠什么吃饭?所以,我觉得这个规定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非常及时。

产业红线对于广州的重要性还在于,广州与深圳不同,住宅过剩,产业用地或者说好的写字楼相对稀缺。深圳则写字楼供应充足,但住宅一直比较紧缺。这也是为什么广州在过去10年,产业升级相对来说慢一拍。我觉得可能是过去政府在这一块没有去做好干预,没有一个很长远的目标去追求它。

现在设置产业红线就像是一种纠偏,要把城市宝贵的用地,留下来做产业,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全部去做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项目。

其实,中心城区住宅过剩也影响了广州的招商引资。目前,广州招商引资很多都引到到中新知识城、南沙和增城去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心城区找不到地了。同时,市中心有大量的城中村、老破小,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形成资源的错配。例如,很多人和我一样很喜欢越秀区,教育资源好,美食也多,但唯一痛点是,越秀区的写字楼、商务活动场地这些硬件不够好,如果除了办公在越秀,接待、活动都要去珠江新城,慢慢地这些公司就会搬走。而如果有很好的企业过来,却只能在很远的地方办公,就会很不方便。这是非常可惜的,某程度上也会影响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

pic_791327

资料图 7月12日下午,恩宁路北面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东的这片片区,经过近10年的蛰伏后,也终于又将重启改造。

姚华松:广州政府考虑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税收或财政收入,一个是公共服务配套。广州财政(如果不再依赖卖地)就要靠产业,设置产业红线就是为了产城融合,必须要让好的产业进来。

产城融合的概念,指的是外围地区有产无城,而现在我们的老城市有城无产。所以现在要把这个“产”给补进去,希望通过产业红线补上产业这一课,避免老城区的产业空心化。

主持人:所以硬指标的设定,就是为了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让广州市中心已经饱和的住宅进一步增加。但通过这个硬指标的设定是不是真的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呢?因为我们知道以前有很多的指标最后其实是会被异化的,比如说通过刷数据、注水的方式。会不会在产业红线这个问题上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姚华松:对于第一圈层60%的产业用地红线,我个人不太乐观。开发商可能会在满足指标后,在内部功能做文章,变相搞房地产。高密度的高层住宅,会让整体人居环境变差,毫无疑问,和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我也担心,深圳目前的写字楼空置率很高,(设置产业建设红线的)四五年之后,这会不会也成为广州的问题?

毕竟, 广州的中小企业没有深圳那么多,也没有深圳的那么活跃的。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很多产业甚至不需要办公空间和写字楼,它就在家里面办公,例如电商。

孙不熟:我觉得首先就还是要把这个动力机制解决好,如果做产业让开发商觉得有利可图,他为什么不去做产业呢?所以这方面政府去做好这个服务,能够吸引一些真正专业的城市运营商来做这个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可以有效避免异化的可能性。

编辑:何起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城市更新,广州的新意在哪?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