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陈燕 9月29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介绍,与第一次普查相比,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2017年广东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48.88%、65.72%、82.17%、64.96%,体现了近年来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60.82万个
陈金銮表示,此次普查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2017年底,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是60.8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55.48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67万个,生活源2.12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0.54万个。从区域分布来看,工业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占比约80%。
从行业结构来说,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省工业源总数的50%左右。
掌握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全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化学需氧量166.03万吨、总氮30.15万吨、氨氮9.89万吨。珠三角河网区由于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排放量分别居全省七大流域首位。全省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氮氧化物85.93万吨、颗粒物65.90万吨、二氧化硫19.72万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粤北区域。
普查还对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进行了尝试性调查,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总排放量86.64万吨,其中工业源53.34万吨,主要集中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17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15.5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6734.47万吨,处置量704.96万吨,贮存量819.8万吨。湛江、韶关、佛山、东莞、广州五市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量约占全省的46%,这五市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全省的49%。
本次普查形成了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一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污染源分布“一张图”。同时,还编制了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通过按行业、区域、流域对各类污染源的结构与分布、主要污染物产排情况与污染治理水平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广东省环境质量现状、资源能源消耗现状、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等情况,分析判断当前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技术路径和改善对策。
珠三角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
普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陈金銮介绍,广东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较高,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7%、10.3%、4.8%、8.5%,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总量减排力度。
生活源、农业源对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贡献大,其中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5.0%、80.2%、56.9%、34.8%,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40.4%、16.8%、38.6%、63%;移动源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占全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59.7%;工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贡献大,分别占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的61.6%、18.4%和20.1%。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而且多数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
“现在广东的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臭氧,臭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前体物就是挥发性有机物,这次普查把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底数基本上摸清楚了。”陈金銮说。
重点区域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仍较大。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其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0.7%和74%,单位国土面积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为粤东西北区域的2-4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为粤东西北区域的2-11倍。粤东西北区域经济总量占比仅21%,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贡献达55%,单位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珠三角区域的3倍以上。这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比例偏低,特别是粤西和粤北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编辑:陈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