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山区生态修复工程中修建的韶关凡口国家矿山公园一景
南都讯 记者魏凯 通讯员冯建奎 “水变清,有鱼虾,又能下河打鱼了!”韶关上坝村村民何奉明对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赞叹不已。如今韶关市区三江六岸,碧水蓝天下,花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怡人,从2018年年底开始的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正在持续的改善粤北空间环境的面貌。
中央财政拿出20亿补助粤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近年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指示精神,韶关市委市政府及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高起点谋划,全力将粤北南岭生态屏障打造成“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碧”的生命共同体,积极申报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项目,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2018年10月,自然资源部等三部门在北京举办竞争性评审会议,韶关市组织申报的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围全国试点,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为该市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脱贫的互动双赢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据了解,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范围涵盖了韶关市全市的10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为98.87亿元。实施重点区域为7个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工程类型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工程。
在推进国家试点过程中,韶关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修复保护,持续保持水土涵养,营造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促进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环,构建健康、自然的生态体系。
生态修复开始吸引野生动物回归
截至今年上半年,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实际投资45.5亿元,完成矿山石场复绿109.927公顷(占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的31%);完成49个水田垦造项目(其中43个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新增水田面积2.3万亩;组织开展拆旧复垦项目414个,立项规模1.22万亩,已完成验收备案的项目211个,面积4757亩;完成耕地安全利用10000亩(占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的20%);造林更新29.56万亩和石漠化治理面积6万亩(占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的54%);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77万亩(占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的104%);开展河湖“五清”和“清四乱”专项行动,清理河流长度2314公里;开展23宗48条河段的治理,治理河长190公里;国省控断面和市县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水质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三(提前实现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已提前实现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
除此之外,韶关市还积极开展粤北特别生态保护区规划和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工作,“好多不知名的鸟类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的环境一天天变好的最好证明!”韶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韶关不少自然保护区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又回来了。据最新的开展大型珍稀鸟类调查中,韶关市南岭自然保护区新发现了海南虎斑鳽、白娴等多种珍稀鸟类。
争取将南岭公园打造成全省首个国家公园
在支持粤北山区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也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大旗,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研究编制广东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目前创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已被写入了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初步划定了公园范围约2121公里,范围内有18处自然保护地和6个林场。公园将积极探索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平衡模式,在公园范围内统筹实施一批生态修复、环境整治、能力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粤北生态屏障功能,努力打造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名片、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生态屏障、南岭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中国自然保护地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示范区。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积极参与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力争早日将南岭国家公园纳入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名单,尽早实现获批,实现广东国家公园数量零的突破。
编辑: 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