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规模如何做到适度?导师力量是关键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10-07 08:22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发现,国内至少有7所高校明年有望实现硕士研究生扩招千人以上。从已经公布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高校扩招情况看,有的学校扩招幅度达到70%,甚是惊人。确定研究生扩招数量,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进行科学论证。盲目扩招,不但会影响研究生招生质量,还会影响培养质量,出现事实上的研究生培养“放水”问题。

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发挥导师的作用,需要导师加强过程培养、过程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引导导师愿意花时间、精力在指导研究生上,也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如果一名导师同时指导的硕士、博士生太多,教师就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身上,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指导。

大幅扩招就面临导师数量不够,以及导师指导任务加重的问题。当一名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多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时,对部分学生的无暇指导就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落实导师的自主权,导师也没办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我国学术硕士培养和专业硕士培养,课程、培养模式区别并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导师没有精力为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不同的模式。

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是评价一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标。我国当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2,而美国约为9。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能片面追求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更要看重每个研究生是否“货真价实”,不能为了规模而对研究生教育“注水”,“注水”的研究生教育,不但会影响整体教育的结构、定位,也会导致学历贬值,造成研究生就业难。

比如,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年来就一直有用人单位歧视“非全”的报道,不少人认为,“非全”的录取分数比全日制低,培养要求也比全日制低,没有培养特色。这是因为,我国把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纳入统一考试、招生管理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后,把非全日制的报考也开放给应届毕业生,这提高了在职人员报考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考研机会。但是,这把本来针对在职人员的专业硕士培养项目,弄得定位模糊,像MBA、MPA等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应该面向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结合工作经历进行进一步深造。基于此,教育部在去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提出,“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这就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回归到面向在职人员的定位上。

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让研究生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并保障质量,应该把更多的自主权落实给各培养单位,由培养单位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师队伍情况,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确定招生规模,进行专业与课程的改革与调整。 □ 熊丙奇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