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中芭演员重登舞台:沉睡的芭蕾身体与舞蹈中的人生轨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0-12 16:56

2019年乌镇戏剧节舞蹈剧场作品《该我上场之后》,将于10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演。该作导演/编舞王梦凡曾被德国舞蹈杂志《tanz》选为全球范围内最有潜力的编舞者之一。

活动海报.jpeg

“舞蹈剧场”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将其确立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新型舞蹈形式。导演、编舞王梦凡曾在德国以学者身份记录皮娜·鲍什舞蹈作品的复排,并在她的影响下开始个人的舞蹈剧场实践。

剧照06.jpeg

《该我上场之后》剧照

与众多具有不同身体质感的表演者合作,是王梦凡作品的重要特质。《该我上场之后》即为她与两位中央芭蕾舞团退役舞者——82岁的男性舞者曹志光、59岁的女性舞者刘桂林的合作。而此前,她曾与六位广场舞阿姨合作过《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并带领十三位孩子以《等待戈多》文本为基础创作了充满童趣的《神圣缝纫机》。

剧照05.jpeg

《该我上场之后》中两位演员,从中央芭蕾舞团退役,他们不再具备完成标准芭蕾动作的能力,但芭蕾的训练以及作为个体所经历的新中国舞蹈史仍塑造着他们的身体。历史和阅历在两位老年舞者的身体里留下了痕迹。

在王梦凡看来,这些都是最为真实和珍贵的,由此在编排中将他们的人生轨迹融入表演。她用“亚历山大技巧”以及“费登奎斯方法”帮助两位退役舞者把身体从他们曾受的严苛芭蕾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两位舞者紧绷的、沉睡已久的芭蕾身体被从梦中唤醒。

日本学者中岛那奈子博士在看过排演过程后指出,“从内部开始发生‘变革’的身体向我们诉说了它的过去和现在,引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的现实。……在他们开始舞蹈的时候,浪漫主义芭蕾的精神又回归到了那个被构建为中国现代舞蹈的身体上。”

剧照02.jpeg

而德国剧场工作者凯·图赫曼(Kai Tuchmann)则指出作品与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论述的联系——“在你讨论政治或者心理等问题之前,第一个你需要考虑的情境是你所在的那副身体,身体是你所处的第一情境。”他表示,“对于是否可以真的呈现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身体,王梦凡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她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姿态,或是让我看到了希望。”

剧照04.jpeg

新版《该我上场之后》在乌镇戏剧节原作《该我上场的时候,叫我,我会回答》的基础上,对创作过程进行了再记录和反思回应,导演/编导王梦凡将与两位舞者共同登台,展开作品的多重可能性。

演出详情:《该我上场之后》

导演/编舞:王梦凡

演员:曹志光、刘桂林、王梦凡

演出时间:

2020年10月24日15:00-16:00

2020年10月25日15:00-16:00

地址: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