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代表约见多部门负责人:乡村游要带动垃圾处理升级

南都N视频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0-21 21:3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村道建设,一系列有力举措正不断刷新乡村的“颜值”,广东建设情况如何?10月21日上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座谈会,7位广东省人大代表就“关于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约见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国家机关负责人。

南都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农村公厕58000座,全省农村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1337.3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已达99.7%。全省1125个乡镇已经建成1200多个垃圾转运站,其中垃圾收集已覆盖99%以上的自然村。现阶段,全省行政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已达到99.3%,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超92%。到2025年,广东将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广东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为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夯实基础。


乡村旅游旺盛地区应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能力

“从目前整体的涉农资金使用情况来看,广东对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非常重视。”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肖红梅表示,全省涉农资金中有近六成的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而在人居环境整治这部分中,市、县层面也要超过一半的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村道建设方面。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潘伟堂介绍称,截至今年9月,广东1125个乡镇已建成1200多个垃圾转运站,覆盖所有镇街及一部分体量较大的行政村。同时,全省已建成197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农村垃圾一般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小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子则通过焚烧处理垃圾。

“镇村的垃圾转运体制为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在村收集层面,垃圾收集已经覆盖了99%的自然村。”潘伟堂称,广东积极建立村级垃圾处理机制,包括制定政策机制、完善枢纽体系,针对具体实施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并通过搭建“垃圾分类网”和“资源回收网”将农村垃圾中的部分可再生资源利用起来。“目前全省已备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超过5000家。”他说。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委员、清远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刘艳文注意到,随着乡村旅游资源不断开发,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长,农村里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总量也迎来迅猛增长的阶段,对于这些农村垃圾的处理已不能单纯按照一个正常村镇人口的预计垃圾量去计算。“垃圾种类越来越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一些不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和一次性用品。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本身也分得比较清,尤其是可回收资源层面,村民可以自行收集好让收购站进行回收,比较难收集的是一些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她向省住建厅提问道,“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方面,省住建厅有哪些有效措施?”

对此,潘伟堂表示,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仍旧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管工作量相对较大。对于一些乡村旅游兴旺的村子,要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专门升级,区别于其他普通村子,同时加强技术推广与指导,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农村建成公厕后应加强管理维护

厕所革命是提升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三级调研员贺畅表示,广东农村公厕建设依据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500米左右的距离建设一座公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58000座农村公厕,其中去年建成18000座。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基本完成,已建设1337.3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已达99.7%。

省人大代表、南雄市坪田镇老龙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刘炳称,在调研中发现,“厕所革命”在推进过程中,公厕建设后续的管理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加。“现在部分偏远山区的公共厕所缺少人员管控,厕所卫生状况比较差,有一部分村子由于村集体收入微博,无法承担相应的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导致部分公共厕所上锁就没再使用。”

对于这种现象,贺畅表示,小部分地区的农村公厕确实存在管理不当的问题。现阶段,在公厕的持续管理上,全省各地都相继建立了一些制度进行保障,但全省尚未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制度,接下来还需要建立典型示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从而开展指导培训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则表示,今年省文旅厅对广东117个旅游历史村落的异常维护问题进行探索,在全省农村公厕建设的财政资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补贴村子对公厕的管理和维护。据了解,梅州采取了“厕所+商铺”“厕所+垃圾转运站”“厕所+志愿服务站”等“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管理运营模式,不仅拓展了城市公厕新功能,也推动了厕所长效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让村民有水喝,还要喝好水

座谈会上,农村集体供水的建设也是省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省水利厅副厅长孟帆介绍称,截至今年9月,广东行政村集体供水覆盖率达99.3%,即自来水管通到行政村村口。自来水的人口普及率已超过92%,2019年底农村集体供水的水质合格率为70.5%,“今年预计可以达到80%左右。”他表示,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广东要在2025年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如何推动这一工程能有效落实?孟帆表示,首当其冲的是推进农村供水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转向财政、社会资本及农民集体参与。“按照目前情况保守匡算,要解决农村饮水的各种问题需要550亿元左右,单纯走依靠财政部门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他表示,过去广东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建设方案,以财政拨款为主,这确实解决了绝大部分农村农民有水喝的问题,但在解决“喝好水”的问题上还做得不够,必须要让社会资本、农民等力量一起积极参与其中。

在农村自来水建设上,孟帆表示,总体思路为“能延则延,能连则连,不能延也不能联的就建小型集中供水设施”。他解释称,“延”主要指县城的供水管网向偏远的村庄延伸,如果县城的管网延伸不到,就考虑将附近几个行政村的村级水厂连成一片,让规模化供水的质量更有保障。如果这两方面都做不到,再采取建立独立的小型集中供水设施。

在管路建设上,孟帆表示,一方面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的收费收缴工作,“因为通过收费才能够使得供水工程有人管、有钱管”,他说。目前,全省102个有农村供水任务的县(区)定价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已经开展收费的工程接近90%。孟凡指出,在应交费方面,还有15%县(区)存在拖、欠,或者交不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广东要制定和出台农村供水管理办法,以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不规范、不专业,以及没有专职人员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发挥好规划督促和指导协调的作用,压实各县(市、区)落实主体责任,尤其要做好涉农资金统筹。



微信图片_20190723184532.jpg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编辑:莫郅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