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著名侨乡。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仅有一街之隔的侨批文物馆,是汕头的另一个历史文化符号。
旧时,随着开埠,走出去创业的潮汕人,回到故土办厂开店,于是就有了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等繁华的商业街区,让汕头逐渐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侨乡。那些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潮汕人,对家人的思念隔了山和海,通过侨批向家人邮寄思念和赡养父母妻儿和家族中人的血汗钱。
侨批文物。
汕方言中的“批”也指信,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这一封封“侨批”,成为了链接大洋两岸的亲人的纽带,也是精神寄托。而如今成为了研究侨文化的重要依据。
10月22日,南都记者在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的带领下,走进文物馆,近距离认识了解侨批文化。
侨批文物馆馆长 林庆熙
馆藏侨批12万余封
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8号汕头侨批文物馆建于2004年,是中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2013年搬迁至此,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
林庆熙介绍,从2004年开始,16年期间对侨批文化的研究和对侨批文化遗产的抢救从未停步。“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
“这个篮子明年就100年了,1921年时,跟随澄海的主人去了泰国,篮子上‘英华’二字是主人的标记,” 林庆熙指着一个篮子讲起故事:在过去没有行李箱行李袋的时候,就用竹篮子装着衣物,用竹篾编织而成泡通油不漏水不长虫,到今天看起来还是如此发亮。竹篮子四度重洋,1929年时被留在了国内,侨眷后来将这只竹篮子捐给了侨批文物馆馆藏。
随华侨多次过海的市篮。
侨批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据介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通过有偿转让、无偿捐赠、互利合作三种途径征集侨批。文物馆创建之初时,研究中心在澄海先后征集到侨批原件1090件。同年4月,得悉澄海市民邹金盛收藏有近万封侨批封,研究中心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前往澄海,与邹金盛商定:由研究中心提供复印机和复印纸,复印其收藏的侨批。至翌年8月,邹金盛共复印侨批3028页、侨批6210件赠送研究中心。来自揭阳的80多岁老华侨务工人员谢昭璧在后代的帮助下将家中藏有的500多封侨批捐赠给了文物馆......
侨批征集持续不断,侨批捐赠源源不绝,有的为研究中心送来侨批原件,有的送来复印件,有的送来水客、批脚早年送批的工具用物;当年的侨批派送员主动口述历史,还有更多的热心市民到研究中心介绍情况,描述当年靠侨批养活全家的境况……
作为侨批文物馆的重要组成,馆内收藏的12万余封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
林庆熙告诉南都记者,在整理侨批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批写的很长一般都是自己写的,如果是叫人家代写的批就会比较短,甚至只是单纯的把钱寄过来,报平安,还有祝福父母的一些吉利敬词之类。“我们发现有写4个字的侨批如‘钱二我在’,意思是寄给你两块钱,我还健在的意思,还有5个字的侨批,如信封上写着‘我在你勿嫁’,意思是我还健在你千万别改嫁的意思。”
林庆熙表示,“每一个侨批都是一个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起来,就是华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侨批产生的外汇起到平衡和调剂的作用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表示,徽州文化中的特殊之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相当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
侨批记录着潮汕人的点滴生活、奋斗历程、社会变迁。而侨批所载汇款,不仅支撑着侨眷的生存命脉,也是侨乡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
走访过程中,林庆熙展示了当时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表:在1895年到1937年的43年间,只有1年,海关进出口呈现顺差。林庆熙分析,潮汕经济社会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但却能够保持相对繁荣稳定,就是靠侨批产生的外汇起到平衡和调剂的作用。
链接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
在侨批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了水客、批脚、写批人等职业,他们是侨批文化组成的重要纽带,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侨批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涵:“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
林庆熙表示,侨批更体现的是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怀,侨批文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承担起了传递信息,教育后代的作用。
代写侨批场景雕塑。
据了解,在侨批文物馆建成后,不少海外华侨以文化作为纽带,与祖国发生联系。林庆熙表示,侨批文化是跟海外交流,凝聚侨心,凝聚侨民的纽带,侨居国和住居国文化是相通的。华侨同胞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认同,虽然说有一些老一辈的华侨已经不在了,但留下来的,值得让年轻一辈学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少年轻一辈会来到这里寻根。在林庆熙眼中,这一切都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珍宝。
75岁的林庆熙作为侨批研究者,也是侨批的“保管者”,他一路见证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征集到第一批侨批到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以及《世界记忆名录》等,“这20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从未停步,为侨批文化研究搭建了平台,出了一本词典,展开了系列研究会、出了期刊还拍摄了记录影片......”
侨批文物馆馆长 林庆熙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的是华侨的创业史,述说的是游子的思乡情,见证了潮汕侨乡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林庆熙表示,“今天虽然水客和批局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但侨批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应该更好的搞好工作,抢救侨批文献遗产,传承弘扬桥批文化。”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吴璇
视频、图片:南都记者 陈冲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