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专访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研究机构要加强攻关核心技术 解决卡脖子隐患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1-06 12:18

IMG_20201101_213352.jpg


mmexport1604629004352.jpg

我们的企业家眼光都很独到,对世界很了解,没有竞争力的技术很少会投资。所以,不是成果转化不出去,归根结底还是世界级科研成果太少。管子修得再长,源头没有活水来是没用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广东选定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接受南都专访时指出,当前选定这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显示出大力发展的决心,能让产、学、研、政更好结合,增强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把控能力,提升产业不断向上游衍化的能力。

他认为,研究机构对产业的支持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当前,广东乃至全国仍缺乏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不能期待一天就把所有问题解决,现阶段总要有一些取舍,我们要做的就是培育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步一步攻关核心技术。”

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

还需大力发展

南都:在当前国内外特殊形势下,你认为培育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具有怎样的意义?

樊建平:当前广东明确了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释放出下定决心大力发展的信息,能让产、学、研、政几方力量串在一起,加速我们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把控能力,提升我们产业不断向上游衍化的能力。

南都:你认为广东在培育这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樊建平:广东是制造业大省,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现在多个行业的产品都面向全世界出口,包括机器人制造在内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现在提出重点培育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是希望能增强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创新链条进一步提升在世界的竞争力,由此更进一步向新领域的扩展,把我们已有的能力扩大到其他领域。

南都:那你觉得,这些产业集群中哪些是广东仍亟待大力发展的?

樊建平: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相对是短板,当然现在重视程度和发展力度都在加大。医疗器械因为背靠强大的制造业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生物医药方面就要弱一些,在我国版图上都不处于领先地位,更不用说世界范围内。广东没有强大的药企,现有的药企比较“老”,生产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升。现在世界前十的制药企业,没有来自我国的,中药产品也基本都是日本企业在做,我们离世界的距离还很远。

南都:你很关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樊建平:这是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它所带来的价值甚至能超过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产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展厅在深圳先进院,里面有多台国产医疗器械设备,有些是深圳先进院和企业合作开发研制的,有些已经量产,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设备还派上了大用场,还有些是在科研阶段还没上市的,其中个别尖端设备我们还是全球首创。虽然我国在这个领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要重视个别核心关键部件我们尚未攻克,存在被卡脖子的隐患。

南都:这是我国很多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樊建平:是这样,不仅是生物医药与健康,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攻关核心技术,以慢慢解决被掣肘的问题。当然,不能期待一天就把所有问题解决,现阶段总要有一些取舍,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发展。我们也希望结合产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力量,使得医疗器械和医药领域竞争力能越来越强。

南都:研究院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樊建平:医疗设备是我们和合作企业一起开发的,不少企业都是研究院孵化出来的,这些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很多都是从研究院流动出去的。不仅是医疗器械领域,深圳先进院注重产业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一直致力于营造高效务实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发挥研究院在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2006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孵化出了1000多家企业,有1.3万人去到了企业,他们把技术带到企业,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现在研究院有4000多人,多是各领域的硕士、博士,我们就像高校,培养人才,攻克核心技术。

缺乏世界级科研成果

南都:研究机构的人才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

樊建平:人才的流动是非常关键的。以前我们学着别人的路走,现在要进入无人区,对人才质量、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了。现在比的是高新园区,未来一定是科学园区,它源头的创新能力是极强的,这样才能在新型产业里崭露头角。美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对产业的支持是非常优质的,全世界的创新都是这个结构,需要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而不是简单地靠“挖人”。

南都:当前,广东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产业的支持如何?

樊建平:这一块仍旧是短板,不仅是广东,全国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离世界一流还有差距。优秀的发明创造都会有诺贝尔奖,有的大学能有上百个诺奖,我们的大学基本没有,当前世界排名在100名左右的大学也有几个拿过诺奖,我们的学校如果100名进不去,那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应用领域来说,诺奖是一个标准,拿了几个诺奖不好说是世界一流,一个都不拿肯定不能说是世界一流。

南都:高校的研究成果在转化上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受限?

樊建平:现在很多声音说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鸿沟,但是我们细想,是不是也缺乏世界级的成果?我们的企业家眼光都很独到,对世界很了解,没有竞争力的技术很少会投资。所以,不是成果转化不出去,归根结底还是世界级科研成果太少。管子修得再长,源头没有活水来是没用的。

南都:成果比较少的原因是?

樊建平:这就回到刚刚的话题,我们缺乏一流的大学,缺乏一流的科研团队。

南都:你也说路要一步步走,那科研机构和高校未来如何更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樊建平:看一个研究机构行不行,主要还是看对企业的支持,孵化出的企业有多少,是否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当然,还要看专利水平,专利是成果转化的唯一载体,这两个都可作为衡量科研机构水平的指标。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先进院从组建开始的定位就贴近市场需求,从科研项目立项再到人才引进均以产业化为目标,即采取科研与产业化结合的双螺旋战略,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建立和健全产业化专业队伍。

呼吁产、学、研、政更好互动

南都:那你对广东发展20大产业集群有何建议?

樊建平:我们已有的优势产业,比如电子信息制造,可以更多地往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发展。而相对短板的产业,比如生命健康,就要加大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和营造好的氛围,充分尊重市场。同时我也呼吁,产、学、研、政能够更好互动,共同推动广东产业更好发展。

南都:作为特区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表彰人员应邀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你有何感受?

樊建平: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深圳市、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共建方(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个共建方)的支持,感恩这个城市,更要感谢深圳先进院人前赴后继日夜拼搏,“40年40人”这个奖是给深圳先进院的。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何玉帅

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燕1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