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九大领域的50位青年科学工作者获奖。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今年的“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5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女性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0岁。获奖者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对中国科学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有媒体评论称,科学探索奖的设立,“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才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当前,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要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则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科学,因为世界科学史的经验证明,基础科学虽不能直接应用或赚钱,但一旦突破,就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推动基础科研,广聚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精英是第一要务。然而鉴于基础科学投入成本大、研究周期长,且成果往往不太确定等特点,要吸引大批最聪明的青年投身其中会有不少困难。这些困难使青年科学家在通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无人区”的征程中还无法轻装上阵。
毫无疑问,当下科学家正在迎来一个最有利于施展才华的时代。随着国力增长,国家层面对科研的投入已经居于全球前列,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评价机制、经费报销制度也在不断革新,科学家的活力和潜力有望得到全面释放。但是就青年科学家这一群体而言,他们得到的关注和扶持相较不足,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一些睿智的大脑不得不汲汲于各种世俗事务,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星空。
“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
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挣脱现实生活的“引力”,心无旁骛地致力于提升中国原始创新能力,正是“科学探索奖”设立的初衷。与主要用于奖励功成名就的科学家的一些奖项相比,科学探索奖虽然也高度重视科学家的既有贡献,但是更注重其未来的科研潜力并助力其成长进步和潜力开发,因此,对于那些正在创新之中却遭遇一些瓶颈尚未最终突破的科学家来说,科学探索奖的设立及奖金支持可谓雪中送炭。
由这一主要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的奖项带来了全新的启示:这肯定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探索奖,建设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强国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
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坦承,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强调“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优化?仅仅只有政府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显然不够,需要建立政府引导,国家与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各司其职的创新体系。
全社会都来支持基础研究,响应者实际上已越来越多。媒体注意到,近年来,除了腾讯基金会资助的科学探索奖,华为也在去年成立了基础科学战略研究院,聚焦5年以上的前沿技术研究,并且计划每年投入3亿美元用于支持企业外科学家科研探索。江海不择细流,何况是头部企业对基础科学的鼎力支持!依靠越来越多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就能够更大程度的被激发。
一个国家科技的进步还仰赖于整体的社会氛围。“十年前一个冬夜,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突然顿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这不是童话,而是2020年“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一位获奖人的自述。这位科学家的经历告诉人们,科学精神的源头很可能就在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之中。培育科学精神,何妨就从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开始?
编辑: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