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无法在真空环境下进行,主要依赖双向的考量。”11月21日,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通过视频形式发言,他指出,只有相互信任取代猜疑,开放才能发挥实际作用。“这不会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丧失机会将是很遗憾的。”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
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邀请外国参与经济的意愿,以及世界让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互惠做法,在当前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氛围下,双向考量面临的挑战已经超过上世纪90年代。“很欣慰看到中国再次强调‘更高水平’的开放,近三年来,美中两国深陷贸易战,然而不消除当前冲突,新一轮开放的结果或将令人失望。”
他认为,对美国而言,贸易战更关乎政治而非经济,美国长期存在的储蓄问题,不得不从国外借贷剩余储蓄实现增长,如今伴随着膨胀的预算赤字,该问题进一步恶化。“去年美国和102个国家存在商品贸易逆差,美国针对中国,这是巨大的经济错误,多边问题无法通过双边来解决,无论美国政客多支持,都无济于事。”
史蒂芬·罗奇表示,美国正处于政治历史关键节点,这对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提出了新的问题:美国是否会重新寻求重新回到全球化领袖的地位?拜登政府是否愿意改变与中国的关系,从冲突回归接触?美国政府换届将如何打破关税制裁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他认为,逆转当前局势并不像按下开关那么简单,早在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之前逆全球化势力就开始了,特朗普卸任之后,这些势力一定还会存在。
“诚然,拜登政府预计会更加支持由联盟推动的多边主义,重新回归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框架和体制,包括巴黎气候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甚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史蒂芬·罗奇表示,从在推特上互相抨击调高关税,可回归到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网络安全中,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谈判,但美国与正在崛起的中国始终存在冲突。在拜登执政下,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可能会更大,中国在美国多变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只会面临更大压力,进而使美中冲突中的政治缓和更加艰难,即使后特朗普时代政治中心发生转移,美国对中国政策发生转变也无法轻易开展。
他认为,美国政府更迭,应当视为机遇,讲究规则的接触框架能够给两国都带来裨益,因此,重新思考美中关系有很大意义,最大压力潜藏最大机遇,今天的局面正是如此。“秉承相互沟通的精神,我想敦促拜登政府重启美中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此类协定可以带来有意义的机会,促进基于规则的市场开放举措,扩大美中两国共同的对外开放和增长潜力。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应当抓住当前机遇,我觉得这一行动刻不容缓。”
结尾,史蒂芬·罗奇表示,希望当我们在未来回想今天的时候,这段时期是深入“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参与世界的关键时期。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吴璇 莫郅骅 陈燕 蒋臻 实习记者 蒋模婷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 董梓浩
见习编辑:蒋佳宁
编辑: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精彩广州,“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