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启动IPO就被约谈,嘀嗒顺风车曝合规风险,声誉显著下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0-12-09 10:19

新经济企业声誉风险监测

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12月7日组织对嘀嗒出行等顺风车平台公司产品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醒式约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企业声誉研究中心监测显示,12月8日约谈事件热度发酵,网友讨论热度持续上涨,但受事件影响嘀嗒出行声誉出现下滑,排名在样本企业中下滑超过30名。

嘀嗒出行被“提醒式约谈”:

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网约车业务,声誉下滑30名

此次提醒式约谈中提到,近期媒体多次报道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公司产品有关问题,主要是“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用户头像显示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声誉监测显示,受此次事件影响,其企业声誉排名下滑超30名。

北京德和衡(广州)律师事务所陈思霖律师认为,顺风车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平台在乘客用户信息保护等方面仍有不足,若未能及时消除相关安全风险隐患,可能有损用户对平台的信赖。

据了解,嘀嗒出行10月8日刚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抢跑成为国内第一支共享出行概念的拟上市公司。

其实,国内出行市场竞争激烈,各玩家今年均有IPO传言,嘀嗒出行捷足先登离不开顺风车业务的支撑。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业务主要分两块,顺风车和智慧出租车服务。2019年,嘀嗒平台上产生的交易总额为人民币110亿元,其中顺风车85亿元,占77.3%,可见顺风车是支撑其业绩的主营业务。

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营收:

部分营收系向私家车主收服务费

嘀嗒出行招股书显示,其顺风车业务部分营收来自于向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顺风车平台的平均服务费率为8.3%。服务费通常包括最低起步价及基于预期行程距离按分级基准计算的预定固定金额,服务费不论行程距离均有一定上限,而嘀嗒平台可能会每月根据当地城市的经济状况、战略因素而调整费用水平。如根据披露,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平均服务费率分别为3.7%、4.1%、6.3%及8.3%。

根据上述数据,或可勾勒出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盈利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久之前,交通部对顺风车是否算网约车、是否需要网约车相关许可等问题作出明确答复,提出应当满足四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

游走在政策合规边缘地带:

商业模式没有推陈出新,只是提高保额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嘀嗒顺风车商业模式存在风险,一是由于顺风车不需要办理网约车相关许可,在监管上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商业模式没有推陈出新,如今年嘀嗒顺风车虽然对保险体系进行升级,但也仅是提高了保额。

由于非经营性、非盈利性是判断顺风车业务是否合规的标准,如何认定“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来就是一个难点。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嘀嗒能够顺利上市,这些政策风险将成为最大挑战。肖旭也认为,目前没有出台具体的硬性规定,导致车主和乘客的权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是顺风车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此次嘀嗒出行被约谈,在短期内必然会对上市后的股价产生一定影响。从长远来看,通过强监管倒逼运营模式的优化,则有利于企业的合规化运营和发展,这需要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改变对单一业务的过度依赖,提高组织的风险管理以及抗风险能力。

嘀嗒出行回应:

“附近订单”已修正为“临时路线”功能

陈思霖律师表示,嘀嗒出行平台开发的“附近订单”功能,本意可能是为了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但该功能不是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并非由车主事先发布出行信息,这样即违背了顺风车的本质。由此可见,平台产品的推出除了最大化其社会价值,还要关注产品的法律本质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科技产品能真正便利民众出行,而平台也可以避免因此负面影响带来的潜在法律风险。

12月8日,嘀嗒出行回应称已将“附近订单”功能修正为“临时路线”功能,“临时路线”和“常用路线”一起,共同受到平台每日接单次数及合乘价格限制,合乘价格为当地商业运营车辆定价50%左右的一口价。

跟嘀嗒出行同时被约谈还有哈啰出行,其回应称,第一时间对照检查,并积极启动了部分产品的优化相关动作,优化后的产品将于近期上线。


扫码进入企业声誉监测数据库

 430x430_5bc9444798b1e.jpg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声誉研究中心 
数据采集分析:南都记者 熊润淼 罗韵 
技术支持:梁秀霞 占华平

编辑:罗韵,张雨亭,袁炯贤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