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湿地保护,广东要出手了!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2-09 19:55

南都讯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已由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20年11月27日修订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12月9日,省人大常委会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条例的有关情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表示,此次条例修改的最大亮点是增设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接下来,广东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对全省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据了解,此次新闻发布会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在户外举行新闻发布会。

1.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增设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突出广东特色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二级巡视员张伟坚表示,湿地保护立法没有上位法,属于创制性立法,立法修法的难度较大。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6月审议通过《条例》,是全国首个对各种类型湿地综合进行保护的地方性立法。《条例》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2014年、2018年进行了两次修正。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余建红介绍,修订后的条例共6章、42条,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政府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严格湿地用途管理等。

余建红表示,《条例》对湿地范围内的活动明确了11项禁令,同时,在处罚上与生态环境保护、水体水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并针对围垦、开垦、填埋湿地,排干湿地或者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等典型违法行为,按照不同情形和情节轻重,分别设置处罚,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增设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突出广东特色。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管控、种植修复、利用发展等作了全面规定。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

陈俊光透露,截至2020年6月,广东湿地总面积为175.3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9.76%,居全国第7位,是全国湿地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全省湿地保护率49.26%,有4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2处省重要湿地,建成湿地公园262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7处。红树林面积约1.20万公顷,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

目前,广东已初步建立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湿地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其他生态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同时,区域性系统性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正逐步推进。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编制,根据规划,至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水鸟天堂”。作为配套设施,广州市将建设国际一流的广州自然博物馆,深圳市将建设中国红树林博物馆。

陈俊光表示,接下来,压实湿地保护管理责任,建立完善保护成效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湿地保护法制建设。落实全省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强化湿地用途监督管理。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多措并举增加湿地保护面积。建立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监测信息发布和应用。开展红树林专项修复,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


问答

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8000公顷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红树林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一种重要湿地类型,《条例》增设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在红树林保护上广东将有什么样的举措?

陈俊光(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林业局局长):此次条例修改的最大亮点就是增设了红树林湿地保护专章。广东将制订《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到2025年全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对全省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

一是将现有的红树林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二是严格红树林用途管制。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除国家重大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地;如果是国家重大项目确需占用的,必须开展科学论证,按规定报批。三是整合优化和新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完成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优化调整,并推进新建一批红树林自然保护地。 四是统筹规划红树林保护修复。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8000公顷(其中营造5500公顷、修复2500公顷)。 五是科学营造、修复红树林。按照国家规定对年度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的40%,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南方日报记者:广东大陆海岸线长达4千多公里,沿海城市人口密集,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港口、码头、房地产开发等对用地需求大,近年来围填海情况也比较多,条例明确规定要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广东在加强滨海湿地用途管制,推进滨海湿地修复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祖华(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一是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对已审批的新增围填海项目要求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同步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所涉项目或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和“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组织开展生态修复。

二是将重要滨海湿地纳入生态红线严格保护。将红树林(如珠海、廉江、深圳等)、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滨海湿地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加以严格保护。将国际保护鸟类迁徙重要中转站(如南沙万顷沙、雷州半岛东西两侧部分海湾等)、沿河迁徙保护鸟类(韩江、榕江口等)的重要栖息地纳入生态红线加以严格保护。将重要水生动物洄游通道(如珠江口)或重要水产资源繁殖区(如博贺湾)等重要滨海湿地区域纳入《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加以严格保护。

三是积极开展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接下来,我们将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进一步加大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力度。


南方都市报记者:《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水库湿地的保护工作。广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加强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

刘中春(省水利厅副厅长):一是牢固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认真执行河湖保护、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

二是在河湖管理工作实践中,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将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水量调度,编制大江大河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的监管,保证湿地不缺水。

三是加强与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协作,坚决打击在河湖管理范围内的乱建、乱占、乱采、乱堆及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通讯员供图

编辑:吴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