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豪发“招贤令”背后:南沙构建“四个一流”人才发展生态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2-16 10:41

12月14日,2020“链接世界·智汇南沙”人才系列活动在广州南沙举办,南沙国际英才政策“国际英才20条”和国际英才需求榜单等重磅内容正式首发,面向全球招揽6500名人才,大部分岗位薪酬在30万-80万之间。

6.jpg

2020国际英才需求榜单发布。

豪发“招贤令”的背后,是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描摹的南沙人才发展蓝图——构建“四个一流”全方位人才发展生态,成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新高地。

这具体指的是,通过打造一流的南沙科学城、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国际人才特区、一流的优质生活圈,构建人才创新发展“大”“强”“广”“暖”的生态格局。

优化“政策+平台”引人才

南沙向全球豪发6500份“招贤令”

活动当天,南沙国际英才需求榜单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榜单精选近6500余个岗位,招聘单位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一院五所”、小马智行、暗物智能、恒大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相当一部分岗位年薪在30-80万之间。同时,依托海外人才协同创新中心,以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分中心为基点,面向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精准引进国际英才。

南沙豪发6500份“招贤令”招揽国际人才的信心来源于区内一系列重大平台的打造。现如今,南沙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3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87个。

去年4月,全国首个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在南沙成立,致力于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成立,并于今年首次面向全球揽才,共招聘1200人,仅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就需要400人。

吸引国际人才也离不开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活动当天,南沙“国际英才20条”首发,通过创新创业支持、安家补贴与安心保障、“保姆式”服务,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支持保障。

今年5月,南沙在奖励标准、覆盖范围、兑现程序等方面对人才政策“优化升级”。形成对高层次人才、骨干高管人才、学历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要求南沙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为此,南沙编织制定了《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围绕人才引进、流动、培养、使用和服务等环节提出系列创新政策措施。这项工作也将于近期提请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定。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留人才

营造融通港澳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除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平台的推出,留住国际化人才还需要什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吴江认为,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最重要的是解决认知问题。他指出,要考虑到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尝试转换思路从欧洲等不同地区的思维看人才,以达到对人才认知的多样化。

同时,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还要考虑粤港澳三地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打通购房、人才政策方面的壁垒。

近年来,南沙也在努力营造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包括符合条件的港澳及外籍人才可由南沙直接推荐认定为广东自贸试验区高层次人才;对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发放广州人才绿卡,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包括购房、购车、申领驾驶证、子女入学等9项市民待遇。同时,对港澳及外籍骨干人才给予税负差额奖励,2019年共发放奖励3.57亿元。

让全球各地的创新人才落户南沙,还需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陈峰对南沙企业注册“秒批”印象深刻。他表示,希望更多政府部门可以从监管型转变为服务型,进一步解决“办事难”问题。

除了企业注册实现“秒批”,南沙还施行人才入户1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带设计方案”出让土地项目实现“交地即开工”,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项目以及人才聚集。

要想长期留住人才也离不开宜居宜业环境的打造。据悉,南沙设立“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住房补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南沙人才卡”为区内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提供医疗保障、消费优惠等30项服务。

而随着广州外国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一大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陆续启用,南沙未来将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在此“扎根”。

建立健全产业链用好人才

打造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全方位人才发展环境,未来南沙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真正对人才吸引力最大的还是事业。” 俄罗斯外籍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所带头人庄巍认为,建立吸引人才的发展生态最核心的是产业链的建设,只有当产业链建立健全,人才才会在此落地生根。

然而中国的产业链仍需完善。广东留学人员联谊会、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范群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在国外能在很短的时间把需要的人、技术、产品配件找到,但在国内仍需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国内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

“产业和人才相辅相成,有了产业才知道人才从哪来。”科锐国际华南区总经理史煊认为,南沙应该构建一个人才地图,明确打算引进的产业,并通过大数据了解产业匹配的人才流向是怎样的。同时,还可以打造人力资源产业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聚集猎头公司、职业培训机构、综合评价机构等整个人才产业链。

中科院物理所首席科学家丁洪也认为,国内“人才+产业+资本”正在快速融合。未来可以面向科技创业领域支持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平台,通过高效的项目抓取能力、创新的成果转化模式和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集聚一批人才,投资、引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企业。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总裁杜兰则表示,要关注技术研发,给甘愿坐冷板凳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多支持,也需要关注本土培养的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刘雅菲

1号楼.jpg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南沙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