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举办,将如何助力广州艺术生态建设?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0-12-22 15:35

作为广州第一个当代艺术的博览会,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以“艺术共同体”为宗旨和理念,在2020年末成为了艺术圈南下的“彩蛋”。12月20日,首届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广州海心沙展览馆闭幕,常青画廊、东京画廊、墨斋画廊等33家一线国内外画廊展出的近千件现当代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及多媒体艺术作品也将暂别广州。

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将如何助力广州艺术生态建设?多位参展画廊代表表示,首届广州当代博览会的落地为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藏家和各地画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本土交流互鉴平台。展会的持续将进一步有助于国际当代艺术机构、作品汇聚广州,培育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收藏群体,推动广州当代艺术普及发展。 

助力当代艺术本土交流互鉴平台搭建

当代艺术是当下的艺术,艺术家通过新材料、方法、概念和主题的动态结合,表现出对边界的挑战。相对于以往的各流派艺术,当代艺术缺乏统一性,且涉及更大的背景框架。

1992年,广州举办了首届广州双年展,在国内首次启动了当代艺术的双年展概念;2002年,又启动了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并已连续举办六届。即便如此,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仍被认为缺乏当代艺术的发展生态,没有专业的当代艺术机构,也没有属于这座城市的当代艺术博览会。

相对于展览,博览会更侧重于展销。首届广州当代博览会的落地无疑为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藏家和各地画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本土交流互鉴平台,有助于广州当代艺术生态建设。

“广州是非常有收藏底蕴、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城市。” 常青画廊代表彭咏仪认为,在疫情存续期间,首届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能成功举办非常不容易。

“在广州10年,当代艺术从无到有再慢慢变得丰富,产生了自己的特点。”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机构三域·匯代表李汉涛表示,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出现搭建了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对广州当代艺术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jpg

6.jpg

部分展出作品。

“疫情期间,华南地区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都开设了线下艺博会。”艾米李画廊画廊主李颖则表示,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希望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种子种下,能够长成大树。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市场部副总监赵轶分享,疫情期间无法参加国外的艺术博览会,只能从内地市场找突破,此次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销售状况和参与度都很好。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马星也表示,此次当代艺术博览会是非常好的体验,期待未来可以和广州艺术生态有更多互动,做更多可能延伸的项目。

“广州本土的市民对博览会的艺术形式感到非常新鲜。” 墨斋Ink Studio画廊代表史诗表示,广州的市民都很想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未来应该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

广州本土当代艺术收藏群体具有潜力

广州绘画艺术以岭南画派闻名,文化收藏具有比较强的特点,80年代当代艺术曾在这片土壤引领潮流。

“除了绘画作品,还有藏家收藏当代艺术装置作品,对此我们很受鼓舞,在广州发现了新的可能。”北京公社画廊代表吕静静分享,她遇到一位老先生,之前是收藏岭南画派,在杨心广作品跟前就看了很长时间,问了很多问题。“他知道当代艺术里有很多元素和中国古典精神相通。”

具有70年发展历史的東京画廊+BTAP 画廊代表池丽萍也认为,审美是共通的,画廊从做古董跃升为亚洲第一个当代艺术画廊,就发现收一些老东西的藏家更容易转身到当代,辨别什么是好东西。

装置作品展出。.jpg

部分装置作品。

1.jpg

庄红艺作品。

但也有人在广州年轻群体中发现了新的消费市场。“销售时接触的大多都是比较年轻的藏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CLC画廊画廊主孙士娴表示,他们对珠江三角洲的艺术生态比较感兴趣,广州当代艺术博览是一个契机,把生态中的各个元素整合起来。

“参加艺博会前,我们每次都要做调研,对本地藏家、艺术家都做更深一步的了解。”共同艺术中心画廊主鲍禹也针对广州年轻藏家多的特点,挑选了一批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包括选择了与广州瑰丽酒店展出相似的庄红艺同款作品,获得了很好的销售成果。

“广州文化里包括了对岭南文化的认知了解,而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息息相关。” 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团队带队人崔可则表示,通过这几天的展出,发现广州藏家更多集中在年轻群体,博览会也成立了一个青年藏家俱乐部,引导年轻藏家持续关注当代艺术领域,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广州本土的当代艺术收藏群体。

建议扩大受众面提供当代艺术普及教育

从10月10日到12月16日的66天内,广州首届当代艺术博览会“拔地而起”,从毛坯到精心设计的展区,展现了“广州效率”。

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投资人、珍宝巴士集团董事会主席刘奕表示,对当代艺术的热爱来自于陪女儿去伦敦时看了当地博物馆。虽然2020年末开启了广州首届艺术博览会,但希望能够在广州做一场根植本土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想法已经持续了五六年。“一座城市除了有好的博物馆、艺术机构,还要有良性艺术生态,让更多市民走入当代艺术的鉴赏、学习,通过博览会是最直接的。

不少参展嘉宾表示,此次展会很有诚意,布展水平较高。李颖表示,场馆的展位设计很不错,没有发现柱子问题。池丽萍则表示,在国内艺博会当中,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灯光是最棒的,展位也很专业。

但仍有一些需要提高。彭咏仪认为,广州有很长的收藏传统,应该开发更多的广州藏家,让他们了解、熟悉当代艺术语境。同时,和广东地区的当代博物馆、机构画廊联合起来。

李颖也认为,艺博会应该更注重本地的藏家邀请,让广州的藏家更加关注当代艺术。

史诗则表示,未来可以和艺术学校联合,提供当代艺术普及教育。同时提前邀约青年企业家协会、收藏协会、文学会等官方机构,扩大宣传面。

800x1067_5fe1a5491fca3.jpg

800x600_5fe1a54a12b1b.jpg

邱志杰作品。

“艺博会不光是一个交易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平台和文化教育平台,应该和大众分享,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彭咏仪补充道,艺博会不光对藏家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广州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带来的影响。

李汉涛则建议,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可以扩大至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珠江三角洲是非常有购买力、有潜力的土壤,如果立足于大湾区,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更有说服力。”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美苏

1号楼.jpg

编辑:王美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