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盗用个人信息:“被入职”门槛低,“被法人”因丢身份证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1-01-20 05:27

自己未入职某公司,却在个人所得税App发现有该公司的个税申报和工资记录?


近日,有网友在虎扑社区步行街主干道板块发帖称,他在个人所得税App查询发现,自己在两个安徽的公司“被入职”——明明没在这些公司工作过,却有相关个人所得税申报记录和工资记录。


在该贴的评论区,有至少6位用户表示,自己也曾遭遇类似情况,并建议该网友通过个人所得税App进行申诉。

专家对隐私护卫队表示,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公司企图通过伪造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的员工工资来偷逃税款,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的门槛并不高,仅需获得姓名及身份证号。

隐私护卫队发现,早在2019年1月,“如果在个人所得税App的任职受雇信息中发现某公司不是自己曾经受雇的单位或早已离职的,该如何处理?”就已被国家税务总局列为个人所得税App操作热点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解答称,如果是从未任职的单位冒用的,可以通过“申诉”,选择“从未任职”,将情况反馈给该单位的主管税务机关。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个税App自2018年 12月31日上线以来,已有多人在该应用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陌生企业盗用。此外,还有一些人在个税App发现自己莫名成为其他公司的法人。

“被入职”、“被法人”的现象为何层出不穷?如未及时申诉,对被冒用人有何危害?隐私护卫队采访了相关专家。


 “被入职”多为大学生,“被法人”多因丢失身份证

一名虎扑网友晒出的截图显示,其分别在池州市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安徽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拥有正常工资薪金记录。

WechatIMG20352.png

虎扑网友晒出的个人所得税App截图。图自虎扑

其中该网友在池州市某公司的记录显示其2020年11月收入为3200元,12月收入为3350元,均无已申报税额;安徽某公司记录显示该网友2020年12月收入为6000元,已申报税额30元。

该贴评论区下有至少6人回复自己曾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人晒出截图称,自己在个税App查询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北京某公司冒用,显示其收入7000元,已申报税额0元。

隐私护卫队检索裁判文书网发现,近年来,已有多个企业因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报税,对他人造成实际影响。

在2020年10月21日发布的任某与四川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的民事判决书中,法院查明,2011年7月任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一家公司就职,2019年1月,任某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发现自己不仅在自己就职的公司有纳税申报,还在四川省资阳市某劳务公司有纳税申报。

据悉,该四川公司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任某的隐私权、姓名权等合法权益,还导致任某在其任职公司失去了晋升机会,实际收入减少,社会信用降低。法院判决涉事四川某公司赔偿任某6000元,并向任某书面道歉。

隐私护卫队曾报道,被陌生企业冒用个人身份信息的案例多发于大学生群体中。

2020年6月,北京、河北、宁波、深圳的税务稽查部门都通报了有关冒用大学生身份信息的案件。有些公司通过黑中介购买在校大学生身份信息,有的公司则通过私人关系获取大量大学生身份信息。

除了“被入职”,在个税App发现自己“被法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隐私护卫队检索裁判文书网发现,“被法人”的案件多因当事人曾丢失身份证。

在2019年10月发布的陈某与苏州某区行政审批局的行政判决书中,陈某在个税App上实名注册后,发现个税扣缴义务人中有苏州某公司,但其对设立该公司并不知情,也从未从事过该公司的管理与经营活动。

据悉,陈某曾丢失身份证并重新补办。在举证环节,陈某丢失身份证的举证得到法院的认定。最终,该案判决撤销苏州某公司设立登记的行政行为。

此外,隐私护卫队此前报道,同样是因曾经丢失的身份证被冒用注册公司,来自贵州的王伟(化名)被入职了十几家公司,还莫名成为一家杭州公司的法人、股东、执行董事兼经理。在王伟的申诉下,该杭州公司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专家:冒用信息报税门槛低 “被入职”或致个人税负增加

北京都高律师事务所税务律师高晓霞律师提到,由于每个人的纳税识别号就是身份证号,企业冒用他人信息申报个税的门槛也较低,只需要获取他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就可以申报个税。

为何“被入职”、“被法人”的现象层出不穷?

高晓霞告诉隐私护卫队,个人信息易于获取是一大原因。目前企业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得个人信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扫描二维码,发快递等行为也有可能致个人信息泄露,而许多不法分子会采买这些个人信息。

其次,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淡薄,想以减少税负来偷逃企业所得税,赚取更多利润。

高晓霞指出,有些企业是非生产经营类的企业,没有原材料成本,所以企业所得税会更高。通过伪造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下的员工工资,企业可以增加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后,对被冒用人会造成什么影响?

高晓霞强调,个人所得税每年要做汇算清缴,如果出现一个人被多个地方发工资的情况,会出现被冒用信息产生的收入与个人实际收入累计,导致个人税负增加的情况。因此,如遇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应及时向税务部门申诉。


小贴士:“被入职”、“被法人”应如何处理?

(来源:国家税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只要该公司给您做过雇员个人信息报送,该公司就会出现在您“个人所得税”App的任职受雇信息中。解决办法如下:


  1. 如果是您曾经任职的单位,您可在“个人所得税”App个人中心的任职受雇信息中点开该公司,然后在右上角点击“申诉”,选择“曾经任职”方式,反馈给该单位扣缴客户端,单位办税员在扣缴客户端软件中把人员信息修改成离职状态即可。

  2. 如果是您从未任职的单位冒用的,您可在“个人所得税”App个人中心的任职受雇信息中点开该公司,然后在右上角点击“申诉”,选择“从未任职”方式,把情况反馈给该单位的主管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展开调查。

采写:实习生严兆鑫 南都记者蒋琳

编辑:蒋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