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汕尾、阳江重要支点功能,支持茂名滨海新区、揭阳粤东新城、潮州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近年来,汕尾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现代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稳步增进,正蓄力打破“落后”标签。在近日南都发布的《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下称“指数报告”)中,汕尾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抢眼,作为东西两翼GDP总量最少的城市,2019年汕尾的GDP增速位居7市第二位。
汕头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教授郑慕强对南都记者分析,汕尾经济增长表现好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汕尾跟深圳、跟大湾区的逐渐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理优势得以显现,资源和优势被挖掘出来,二是省里区域协调战略的实施,以及汕尾政府强有力的抓经济生产,这些对汕尾的总体发展都是有利的。
“汕尾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我非常看好,接下来几年我认为这种趋势还会更快。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产业就容易发展,产业发展起来了就会吸引人才,同时汕尾在建的大学也有助于人才吸引力的提高。”郑慕强说。
大项目驱动经济发展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欠佳,而汕尾成为第一季度全省唯一GDP实现正增长的城市;第二季度,汕尾GDP增速蝉联全省第一;前三季度汕尾GDP为808.24亿元,增速4.6%,依然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的“发动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势头。2020年前三季度汕尾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99.12亿元,增长76.5%,增速在全省排名第2位。
郑慕强表示,在力促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三大抓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中,交通至关重要。在省的布局下汕尾的位置非常重要,加上汕尾对于自身交通发展的重视,未来交通的作用还会体现的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大项目的带动功不可没。2020年,汕尾提出全力奋战“项目双进”会战年,将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全年汕尾集中开工项目累计达259个,项目总投资983.6亿元,全年累计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突破千亿元。其中,140个项目纳入2020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715.8亿元。
“从GDP总量的增速来看,大项目的进入更容易显现出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大项目投资就相当于一个龙头,能够驱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郑慕强说,汕尾具备了潮汕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大项目的进入还可以带活民营企业的发展。
郑慕强建议,汕尾要利用大项目拓宽整个产业链,让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就业的同时,驱动企业的研发、设计、销售这些部门进驻汕尾,平衡汕尾内部发展,达到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4月28日,汕尾市陆丰宝丽华能源基地。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高技术制造业发力
在指数报告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标上,汕尾的总得分虽然排名靠后,但其“高技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位列东西两翼7市的第一位。
2019年,汕尾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73.31亿元,增长18.4%,高技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40%,比上年同期提高4.5%。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26.8%,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8.9%,新材料制造业增长16.5%。
在广东省发改委公布的广东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汕尾香雪健康产业园和精准中医服务项目、汕尾市江涛创新园、威翔航空科技(海丰)无人机及配件研发生产项目、汕尾智能产品生产项目、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草园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位列其中,旨在进一步推动汕尾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指出,区域的竞争主要看的是高技术产业的竞争。高技术制造业在创立和成长初期,必须靠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资本引导、社会参与、税收减免、良好金融环境营造等方面都能有效扶持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一些政策,汕尾市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市的优势、人才结构和财力来权衡发展的着重点。”王理宗说。
王理宗同时对南都记者表示,在高技术产业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汕尾需要有意识的培育、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和产业,完善产业链。此外,还要关注如何利用高科技服务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效率,以获取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和区域差异化发展。
污水治理榜样
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发展质量愈发重视,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生态产业得到一定发展。
2020年6月9日,汕尾市陆河县南万镇红锥林自然保护区。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例如,汕尾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名。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截至2019年末,汕尾市城区绿地面积1173.98公顷;绿地覆盖率37.66%。
“汕尾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给欠发达地区做出了一个榜样,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水科院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邱静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汕尾在十三五期间一直都在不断努力,无论是治污还是养殖户的规范管理、万里碧道建设、河湖长制工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两届的市领导都非常有魄力、有干劲,普遍老百姓的认同感非常强,所以说他们每一项工作都抓得很细,确确实实有实效”。邱静说。
不过,仍需注意的是,汕尾市2019年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双增长,单位GDP耗能不降反增,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21.16%的汕尾成为沿海经济带唯一一个增速为正的市。从污水排放量指标看,汕尾市增幅达到两位数。
邱静还认为,不仅是汕尾,在发展经济时,全省都需要“守住环境治理这条线,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考核”,真正考验在于后期的管理能否做到长治久清、污染不反弹。
仍需加力补交通短板
指数报告中,汕尾市的交通通达指数已连续两年在沿海经济带中排名最后,各项指标均不突出,公路密度、一级公路密度、农村公路密度分别为113.93、2.38、94.9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
交通基础较弱是汕尾市一直以来的发展短板。不过,近年来,汕尾市诸多文件以及报道中都不乏“加快”、“力争”等提法,足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2021年1月出台的汕尾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就提出,汕尾市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高速通达周边城市、快速联通组团和乡村、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效优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据了解,当前,广汕铁路、汕汕铁路已全面开工建设,龙汕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兴汕高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深汕西改扩建加快建设,汕尾港口岸海丰港区、陆丰港区对外开放获得国家批准。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配套日臻完善,市区海滨大道中、汕尾大道中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海滨大道西、中轴西路正式动工,文明路、翠园街升级改造基本完成。
路通财通,由于过往交通不便利,汕尾资源丰富的优势难以突出。但不难看出,汕尾正努力补短板中。未来,交通建设的发展将促进汕尾成为一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全力融入“双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采写:南都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江铭欣、彭翊晨
编辑:冯芸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
聚焦2021广东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