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州电动自行车禁令迎来5年到期。在这五年里,电动自行车仍呈增长趋势,且频频引发交通违法行为及交通事故。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中侨联合投资公司董事长陈少华建议,广州需进一步完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和建设,平衡好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的路权比例;一些符合相应条件非城区核心区域,在加强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规范的前提条件下,可试行放开电动自行车的禁行。
陈少华。
陈少华发现,电动自行车乱象主要源于交通违法成本低、电动自行车改装情况严重、骑行者未经过规范安全培训、电动自行车未购买第三者责任险等问题。同时,部分道路非机动车道规划滞后或被占用,导致电动自行车混入机动车道,也增加了道路行车风险。
对此,陈少华建议对电动自行车实行更完善的配套管理规范。首先,建议考虑采用芯片智能号牌,实行上牌制度,有助于后续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其次,行驶人需考取行驶证,并实行扣分制度,禁止未成年人驾驶电动自行车。
同时,陈少华指出,电动自行车应定期年审,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车辆,并严禁改装拼装的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另外,增加24小时电子警察监控功能。通过电动自行车信息化监控设备,自动识别抓拍冲红灯、走机动车道、超速等违法行为。除邮政、快递、外卖等通过申请批准的有特定社会公共服务的企业之外,禁止私自载人载货的经营活动。
陈少华表示,在加强完善以上配套管理规范的前提条件下,广州符合条件的非城区核心区域,可试行放开电动自行车的禁行。而广州市核心中心城区人口集中、建筑密度大、道路通行压力较大,现阶段不应全面放开电动自行车禁令。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吴璇 实习生 王莹岭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徐杰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广州十大新闻&2021广州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