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问题热度不减。在2021年广州市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解决行业乱象的提案,提出广州应探索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制度,创建智慧化管理的新模式,完善非机动车道建设等。
继不继续禁?今年或迎政策变动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中短途代步需求增加,外卖、物流等行业丰富使用场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呈现“野蛮生长”。市政协委员提案提到,广州目前电动自行车超300万辆,保有量规模超过汽车。2020年,广州汽车保有量299.4万辆,位列全国第十四名。
在中山二路,靠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市民在等候红绿灯。南都记者 吴进 摄
2021年,广州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迎来政策变动。广州关于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的规定将于今年11月2日到期。超300万辆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关系到的是更大数据的市民群体的日常出行。接下来,“广州的电动自行车还禁不禁”成为今年年度热点关注话题,也是今年广州市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民生话题。
广州虽然规定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但在巨大的实际需求之下,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仍以十万计为单位地逐年增长。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白云)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子殷介绍,广州每年新增电动自行车超50万辆,反映了“禁而不止”局面。
郑子殷指出,2006年,广州通过“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决议并获批,且延续至今。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却与日俱增,政策与需求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郑子殷表示,广州已三度以穗符规形式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但该政策是否成功难以评估。建议在考虑是否续期之前,开展科学、慎重的研讨,寻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虽未直接建议广州应停下“禁止”的动作,但是关于广州探索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制度的建议并不少。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委员们希望能通过上牌的方式,让电动自行车合规上路的态度,希望能破解当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无档案,管理措施难以精准到人,不合格电动车上路的难题。
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处长何剑虹建议,广州可集中时间对所有电动自行车进行登记,对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核发牌照,对不合格的车辆设置过渡期逐步淘汰或更换。
郑子殷建议,广州应尽早拟定规划并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可采取从局部试点再逐渐推广的方式。登记上牌有助于规范及相对集中管理,提高破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有助力官方及时排查车辆以便更新换代。
市政协委员、广东省照明协会副会长冯昭扬建议,广州可参考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分类登记上牌。将符合国标和经3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上为绿牌,对符合旧国标的电动自行车上为黄牌,登记为限期车牌。其他达不到旧国标的旧车,将不能在道路上行驶。物流、外卖企业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先登记上牌才能上路。
设置独立非机动车道 彻底根除乱象
电动自行车的乱象问题被诟病已久,超速行驶、横穿马路、抢道伤人等等现象时有发生。广州市交警部门也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约谈相关企业负责人,希望能根治电动自行车乱象。
来自市交警部门的数据,去年广州市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41万多宗,主要违法行为包括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通行、未佩戴安全头盔等。今年伊始,广州交警开展为期半年的摩电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的综合治理。
五羊邨的外卖骑手。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面对乱象,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期望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专职副主委岳朝阳用“非治不可”来表达解决问题的紧要程度。他认为,造成乱象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不能分道行驶,非机动车要么上人行道、要么在机动车道行驶。他建议,首先要确保全市道路都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确保各行其道,同时完善相应的道路设施、交通标识。
冯昭扬提出了符合二八定律的建议,以破解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的局面。市区行驶的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路线具有中短途(5公里内占比很高)、固定性和重复性,尤其是物流、外卖使用的车辆,基本在围绕店铺区域3公里内的商业区、住宅区来回穿梭。冯昭扬建议,这些区域应予以重点关注,可围绕电动自行车流量集中的局部区域设置非机动车专用车道系统,重点解决流量最大的这些局部的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的问题。
建议外围城区引入共享电单车 积累智慧管理经验
广州市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均提到了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广州本身的政策规定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相应地,在“以管代限”方面,广州的探索和引导有限,其他城市自然地成为了广州学习的对象。
岳朝阳提出,上海、北京、杭州、成都以及全国很多城市都设立了非机动车道、制订了相关的法规。郑子殷提出,省内多数城市,如深圳、佛山、肇庆、阳江等已经实施登记管理等措施。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引进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城市,超标电动自行车呈持续下降趋势。
中山二路,驾驶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市民。南都记者 吴进 摄
在智慧化技术向生活方方面面铺开的当下,如何借助智慧化技术实现电动自行车有效管理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岳朝阳建议广州可在外围城区引进共享电动自行车,然后总结经验后再将其纳入广州总体交通发展规划。
岳朝阳认为,广州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社会共治,加快淘汰私家超标电动自行车进程。共享电动自行车普遍有严格限速,符合国标,集中充电,购买保险等优点,具备车况自检、违章警报及处罚、追踪防盗、定点还车、全流程管理等功能。有关部门可参照经验,以新国标、集中换电、限速、大数据管理等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作为前提条件,进行公开招标和总量控制,并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探索地方标准的制定和落实。
共享电动自行车在智慧管理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记者从企业了解到,共享电动自行车安装智能终端,可实时动态记录行驶数据,实时监督使用人超速、逆行等违法行为,及时纠正或制止,还可与警方数据交互。来自南宁市的数据显示,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平均时速主要集中在15 km/h -21 km/h,低于私人电动自行车的19 km/h -25 km/h。在以低速行驶来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受伤害程度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何剑虹建议,广州可创建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方式。通过构建智能电动车网络电子平台,完成电动自行车销售、登记、转户、报失、违章、处罚、报废等日常交通管理业务,并具有日常实时车迹记录、车速监控、自动警示、自动处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此举既可实现快捷便民的智慧交通管理,又可降低电动车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最大程度破解当前电动车管理难,难管理的交通难点。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吴笋林 刘雪
编辑:代国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广州十大新闻&2021广州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