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日报消息,2月1日下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王清宪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1月29日,据“安徽先锋微讯”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决定:王清宪同志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此前王清宪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前任,安徽省原省长李国英已出任水利部党组书记。
察时局关注到,王清宪为一地省委常委跨地升任省政府一把手,这样的职务调整并不鲜见,此前曾有类似调整如阮成发,2016年12月11日,阮成发曾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调任云南省委常委、副书记,两天后任云南省政府代省长。
再如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2017年3月跨省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为省政府省长候选人,次月出任省长。
王清宪。图据安徽新闻联播
18年媒体记者生涯,“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王清宪是河北永年人,1963年7月生,是从农家考出来的大学生,有18年的记者生涯,曾任《黑龙江日报》记者,《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主任记者,中国改革报社副总编、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
在王清宪的青年时代,除媒体工作之外,读书考试一直贯穿其中,他相继攻读了哲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三个专业学位。
1979年,16岁的王清宪考入南开大学就读哲学系,毕业后进入《黑龙江日报》工作,4年记者生涯后,转而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艾丰。
艾丰是著名新闻记者,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曾获中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担任过《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编委,《经济日报》总编辑。
当王清宪考入中国社科院成为艾丰学生的那一年,艾丰已发表过记述李瑞环领导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的长篇通讯《背水之战》,专访过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后成为国家总理的朱镕基。1987年,艾丰还发表了《理一理思路》,这篇文章全面概括和阐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框架和思路。
导师艾丰长期关注经济领域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受其影响,王清宪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经济部工作,深耕经济领域的报道,发表过如《八年等于三十年——蚌埠市棉纺织印染总厂集资建房纪实》等新闻作品。在其后的十四年间,王清宪由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记者,升任中国改革报社副总编,直至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
在王清宪出任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这一年,正值千禧年之际,37岁的王清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攻读经济学博士。他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政策与公共管理系首届博士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
桂世镛是研究宏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著名学者,多年来参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担任过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桂世镛也曾有媒体工作经历,曾短暂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王清宪的这位博士生导师,也是他的老领导。
在桂世镛的指导下,王清宪完成了博士论文《论中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篇聚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文,文中强调中国经济推进市场化过程中要由政府主导,重塑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关系,不赞成全面放开价格管制,而强调宏观调控。
王清宪在论文中还提出,计划、财政和金融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支柱,政府必然要对传统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相应的市场化改革。计划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从短期转向长期;财政税收体制从高度集中转为划分事权财权,分清责权;金融从作为财政的出纳转为经济杠杆,发挥其调控中枢的作用。
他还表示,和谐的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秩序,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能够代替政府制定并实施市场平等竞争的竞技规则和产权交易规则,以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是政府最基本的任务。其内容包括;惩治打击各种经济违规和经济犯罪;打破地方保护、破除行政性垄断、规范行政行为等以维护公平竞争;健全法律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现在看来,王清宪这篇2003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三年博士生涯毕业后,王清宪迎来人生的新阶段,即将踏上仕途。他将自己青年时期的成功归功于教育改变命运,他曾在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中回忆,“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改革大员辗转山西三市,吕梁塌方式腐败后出任一把手
2004年9月,不惑之年的王清宪从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的位置上调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不到两年即出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进入山西后,王清宪职务变动频繁,先后担任山西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省政府应急办主任,山西省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省政府应急办主任。
在山西省政府任职期间,王清宪笔耕不辍,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也是在这一时期,他专注于研究山西经济发展,而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他日后在地方主政提前描绘了理论蓝图。
2008年,王清宪曾在一篇论文中以实证分析方法指出,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加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经济增长波动,阻碍山西经济转型,得以提升人均收入但却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效应。他建议,在保证煤炭行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加大生态环境恢复和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适度调控资源型县域煤炭开发,支持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得以在王清宪的实践中体现。2011年,王清宪首次从省政府调往地方,担任山西省晋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晋城是典型的资源城市,煤炭占当年工业总量的83%,当时的晋城经济增长位于省内下游,迫切需要经济转型升级。
王清宪调任后,大力主张开放转型,集群化发展非资源类主导产业,力推商贸物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打造休闲观光旅游业,引进大量知名企业包括富士康至晋城投资,大刀阔斧的改革颇有成效。2012年,晋城的投资增长即连续9个月在全省排名第一,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破千亿,同比增长11%,位列全省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王清宪调任晋城之初,晋城即举办了首届中国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2012年,晋城的景区观光客首次超过山西著名景点五台山,旅游收入高达152亿,同比增长70%,位列全省第一。
晋城的成功经验让王清宪带到了运城,2013年,王清宪又辗转运城任市长,依旧是推动经济转型,王清宪称,运城要抓住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文化旅游产业化的五大战略重点,真抓实干。
王清宪要改变“一煤独大”,力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理念,一直贯穿其在山西地方主政时期。
2016年,王清宪出任吕梁市委书记,正式成为地方一把手。在王清宪调任前,2014年吕梁市出现塌方式腐败,先后有原市长丁雪峰、原副市长张中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明珠、市政法委原书记李良森、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广龙和原孝义市市长王建国、离石区委原书记闫刚平等多名厅级干部被查。与此同时因煤价暴跌,吕梁2014年全年财政收入缩水三分之一,2015年GDP持续负增长,吕梁从以往经济增速山西第一跌落至倒数第一,一度陷入困局。据人民网报道,2015年初,当时的吕梁市13个县(市、区),其中10个是贫困县(6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有贫困人口88万,超过总人口的23%,吕梁市低保人口超过40万,占到总人口的11%。
重振经济先重振官场,2016年新春伊始,因强力反腐导致大批干部岗位空缺的山西吕梁,进入基层官场重建工作,王清宪就是在此轮“官场重建”中,进入了吕梁。
改革依然是摆在王清宪面前的难题,5月初上任的王清宪,在5月19日至6月13日,短短一个月内于吕梁1区10县2市(县级)密集调研,调研之后不到两周即召开“迎老乡、邀客商、兴吕梁”恳谈会,这一恳谈会在当时引发广泛关注。
恳谈会主题为宣介吕梁,招商引资,来自俄罗斯,中国香港以及内地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位代表出席。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当天的讲话中,用大量的篇幅从政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介绍吕梁,以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在经历了塌方式腐败后,吕梁在用人方面异常严格。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经过9道关卡,才能成为候选人。可以说,现在的吕梁就像一场雨洗净了雾霾的天空,政治生态明显净化。”
王清宪在讲话中对与会嘉宾说,树高千尺根在厚土,水流万里不可无源。这里有大家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有大家的童年记忆、成长往事,还有大家熟悉的山山水水和那忘不掉的乡愁。当前,吕梁正处在脱贫攻坚、生态建设、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困难虽大,机遇也多。大家都是吕梁发展的重要人脉、有力支点和延伸的触角,是吕梁发展最靠得住、最有竞争力、最持久、最绿色的资源。当时著名导演贾樟柯也出现在现场,王清宪在会议间隙,多次与贾樟柯恳谈,寄望其在文化输出方面,提升吕梁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外界的形象。
这场恳谈会不仅打出了吕梁的声誉,也让吕梁收获颇丰,当天签约项目达到15个,总投资达328亿元人民币,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有10个,涵盖了煤化工、装备制造、金融、旅游、城市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学深圳赶深圳,近年青岛首个升任正部级的市委书记
王清宪在吕梁任职不长,但其对吕梁带来的变化令外界印象深刻。
2016年11月,王清宪再次回到省府,出任宣传部部长,一年后,王清宪跨省任职,调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5个月后出任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直至2019年1月担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这是其仕途的重要一站。
青岛是山东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常住人口近千万。
王清宪出任市委书记之时,正值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落幕不久,“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这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中央对青岛发展寄予厚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批国家战略在青岛叠加。
历来主张经济转型升级,善于招商引资的王清宪,两年来在青岛力推新理念新打法,“学深圳、赶深圳”,“搞活关键的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让企业家感到舒服”,制定精准滴灌到企业最渴望处的扶持政策,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创业城市,这些都是王清宪主政青岛后,青岛发展的新路径。
据公开报道,2019年,青岛GDP总额为1.17万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7年新高,居全国35个大城市首位,在建投资项目是2018年的1.5倍,新开工项目是2018年的1.9倍,新登记民营企业增长16.4%。2020年,在疫情冲击之下,青岛也表现不俗,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7%,高于全国18.8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青岛GDP预计达1.2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
此次王清宪跨省升任安徽省政府一把手,也被外界视为中央高层对王清宪在青岛做出成绩的肯定。察时局注意到,王清宪也是近年来青岛市委书记中首个走出来的正部级干部。
2020年元旦之际,王清宪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谢谢大家》的文章,这是一篇市委书记对市民的剖白,全文一共1256个字,被网友称为“纸短情长”。王清宪在文中写道:“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是沧海一粟。但是,如果能把自己和一个伟大的时代、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能永恒。”
曾经在当记者时期多次到青岛采访过海尔、海信等企业的王清宪,不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青岛市委书记;同样曾在安徽做过采访,写出过《八年等于三十年——蚌埠市棉纺织印染总厂集资建房纪实》的王清宪,也未曾预料有一天会主政这座中部大省。
这一次,王清宪再次走到了仕途的新起点,这位一贯力倡改革的官员,将给安徽带来哪些新变化,时间会给出答案。
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