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专注工作的夏伟。王炳义摄
身着橙色反光衣,肩背斜挎包,一个文件夹,一支笔奔赴在航班保障的第一线,监控航班装卸作业,服务于行李货物这类“不会说话的旅客”,为航空器货舱装载平衡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卡。在白云机场的机坪内,总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白云机场地勤公司运行控制部的航班管理员,被称为停机坪上的“移动摄像头”。党员夏伟就是其中一员。
2021年春节,是夏伟在白云机场的第11个年头。“今年过年,留守岗位,有十年没跟家人吃过团年饭了,但家人对我都特别理解。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用心担起这份责任。”谈到新年愿望,夏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春运期间每天保障航班140-160架次
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航班管理员夏伟与机坪同事一起,等待又一架航班的平稳停靠。
空旷的白云机场停机坪上,没有一丝遮挡,深夜里广州气温的“骤降”,夏伟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长袖在忙碌。“由于春节关系,不少陆运物流已经停运,货物很多靠航运进行。忙起来热热乎乎,一点儿也不冷。”
夏伟跟机务人员一起向机组和旅客们挥手送别。王炳义摄
长期夜间工作练就了“火眼金睛”,夏伟开始监控传送带车靠接飞机。紧接着,又拿出装机单对照每板货的板号、重量是否与装舱相符。随着一台台特种设备的撤离,飞机缓缓后退,夏伟跟机务人员一起跟随飞机滑出,纷纷微笑,向机组和旅客挥手送别。
据悉,春运期间,航班管理室每天保障航班140-160架次。一架过站航班安全离港的背后正是他们从提前15分钟到岗,到送走飞机的70~90分钟,坚守“把好飞机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是每一位白云机场航班管理员为之自豪的座右铭。
春运疫情防控,多了两个身份
“机务同事是否在飞机到达停机线时打停止手势;登机桥手是否在2分钟内靠接好飞机客舱门;司机停放污水车与航空器的安全距离是否不小于0.5米……”平日里的工作,业务扎实的夏伟张嘴就来。
夏伟正在做检查工作。王炳义摄
在疫情防控的春运,夏伟还多了两个身份。一个是“地勤疫情防控监督员”,另一个是“手指口述监督员”。原来,这是白云机场地勤公司的又一防疫举措。航班管理员需要在原有的岗位职能上,增加对地勤人员防疫穿戴的提醒和督导职能。
“八件套”、“六件套”、“三件套”分别对应不同岗位的地勤人员,夏伟手把手教大家正确穿戴防护用品。通过场景模拟、现场示范及图文讨论等方式让员工迅速了解到“三区”意识,掌握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绿区规范的防护穿戴。
白云机场作为国内首家在航班保障作业岗位全面实施手指口述的机场,地勤公司则是白云机场实施手指口述的先行单位。“目前手指口述已经在机务检查、登机桥操作、特种车辆操作、飞机引导、行李货物装卸、拖飞机等20个岗位全面铺开,我们航班管理员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守着飞机2到3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面对广州每年夏天的雷雨季,有时候因为天气或流控原因,准备出港的飞机需要原地待命,那装好货物和行李的飞机就需要航班管理员继续监管。守着飞机2到3个小时,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从外湿到内也都正常不过,风筒是他们的常备武器。“农民干农活看天气收成,我们在机坪工作看天气收工,确认过天气是亲生的。”夏伟调侃说。
2021年1月4日,一架航班货物晚到,本来预留45钟的装机时间由此变得十分紧急。此时,航班管理员的“后援”职能马上得到发挥。夏伟一边协调增加2名作业人员,一边来回走动再次复核把关,最后把本可能装不上的545公斤货在规定时间内装上了飞机货舱,避免了航空公司和货主因时间紧而延误的损失。在旁的航空公司人员竖起大拇指,连声说谢谢。此时已经汗流满面的夏伟笑说:“哪里需要哪里搬也是我们的强项。”
疫情初期,还是预备党员的夏伟二话不说,一边主动带领团队中的党员、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冲锋在前,做到重点航班必到、疫情航班必到的“双必到”;一边积极与员工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面谈等方式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既然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就要管好人守好门!”
夏伟与分队同事一齐讨论和学习。王炳义摄
工作之余,他还带领分队人员自觉提升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通过历时半年的不脱产培训,现在的航班管理员还具备协助机务人员放警示锥、送飞机、协助客梯车靠撤指挥等技能。“活比以前多了,但在公司的岗位优化整合中,航班管理员的价值感也随之提升。 ”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钟梓悦 通讯员胡悦滢
图片提供:通讯员王炳义
编辑:钟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