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火把节”。
音乐响起,一团热情奔放的火熊熊燃烧,彝族老乡们纷纷随着律动跳起了家乡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每一位舞者的脸庞。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刘晓花笑了,没有了白天在工地上的腼腆和害羞。
老乡刘国军笑着大声说道:“开心!这是只有在家乡才有的快乐,真想和家里的妈妈和妹妹分享这种快乐。”
在广州白云站站房建设的工地上,包括刘晓花在内,有70多名四川大凉山彝族的建设者,今年他们和其他工友一起留粤过年。
他们来自四川大凉山
“来粤工作,想让家人过得更好”
2月6日,临近春节,广州室外最高气温28摄氏度℃。
广州新建白云站站房的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轰鸣、汽车运输、电钻声、钢筋碰撞等各种声音交织着。
忙碌的身影中,同在钢筋工队的刘晓花、刘国军、马小龙,他们负责把白云站站房打好的地基铺上钢筋。刘国军和同伴把钢筋一根根抬到指定的位置,马小龙和同伴把钢筋一根根用套头接好,刘晓花则用钢丝把上下层的钢筋绑扎固定好。
面对镜头,刘晓花有点腼腆和害羞。
黝黑的皮肤、与人交流时笑容腼腆,这3位留粤建设者均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
“我们那边很穷,我家里情况还算好,有自己建的木房,自己种地,还能吃饱”。今年20岁的刘晓花,每次寄钱回家后打电话给家人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她说,最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是在家过火把节,尽管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但它比过年还要隆重,让人难忘。
现21岁的马小龙,已经在白云站打工两个多月了。
1999年出生的马小龙,有一个彝族名字叫呷呷子体。高中辍学回家放羊、放牛,后来随着老表们到外打工,2个月前来到白云站工地干活,马小龙说:“我现在每个月可以寄回家两、三千块钱,想让弟弟、妹妹过得更好一点。”聊到火把节跳舞时,马小龙立刻兴奋起来。
刘国军是一名00后,他的爸爸和弟弟都在这个工地上干活,作为家里的老大,刘国军显得更加成熟些,但也时常会想念家里的妈妈和妹妹。“我们出来打拼,干这么累的活是为了后代过得好一点。”刘国军说,他的新年愿望是最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工地举办火把节:
“开心!这是只有在家乡才有的快乐”
这一天,临近中午,刘晓花他们提前下班了。一场特地为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建设者“密谋”的火把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晚上7点,白云站站房灯火通明,上夜班的农民工陆续去了工地。
晚餐后,刘晓花得知,建设单位要为他们过一个像火把节一样的农历年,一行人特地换上了衣服和画上淡妆,期待着音乐响起。一起帮忙策划活动的工友,忙着铲沙、堆柴、烧火,还有的帮厨师煮饺子,忙着摆水果、挂彩灯、调音响。活动马上要开始了。
彝族老乡们在工地“火把节”上跳起了达体舞。
晚上8点,彝族达体舞的音乐响起,食堂外的空地上,一团热情奔放的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彝族老乡们纷纷随着律动跳起了家乡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每一位舞者的脸庞。刘晓花笑了,没有了白天在工地上的腼腆和害羞,她说:“好开心呀,就像是做梦回到了家乡一样!”
换上时髦衣服的刘国军,没有一丝拘谨,他在人群中尽情地跳着,快乐地笑着,大声地说道:“开心!这是只有在家乡才有的快乐,真想和家里的妈妈和妹妹分享这种快乐。”刘国军的笑眼里闪烁着泪花。
据悉,包括刘晓花、刘国军、马小龙在内,白云站站房建设的工地上有70多名四川大凉山彝族的建设者,今年他们和其他工友一起留在工地过年。
临近春节,广铁集团站房建设指挥部、中铁建工集团白云站指挥部共同慰问留守工地过年的建设者们。同时,为了让建设者们安心过年,铁路部门到工地送物资送温暖,组织铁路书法家到工地开展“挥春送福”活动;组织了集体核酸检测,开展送健康活动;光大银行广州分行派出专员在工地为农民工开办工资卡,开展“金融服务进工地”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钟梓悦 通讯员刘雯
摄影:通讯员高霞供图
编辑:钟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