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魏凯 近日省国土资源厅发布了《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对未来十五年的国土空间安排进行了解读和展示。规划提出全省常住人口将以年均增长约115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达1.3亿,同时省域空间内将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和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
总体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
规划介绍说,我省自2019年7月起组织开展了《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构建安全、繁荣、和谐、美丽的高品质国土。规划范围陆域土地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47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下一步广东总体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区,开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园。
以上述总体定位为指引,规划提出将打造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安全国土,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自然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人和自然实现和谐共生。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形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现代化韧性安全广东。
城镇空间: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规划对2035年广东全省人口的变化预测
在城镇化进程方面,规划提出将按照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规模1.3亿(年均增长约11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80%)的预测目标推进城镇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1687万人降至2035年的1510万人。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增长至2035年的8440万人。沿海经济带西翼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1620万人增长到2035年的1650万人。沿海经济带东翼从2018年的1738万人增长到2035年的1800万人。
国土空间:一核两极多支点
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形成“一核两极多支点”的空间格局。
“一核”指未来将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则包括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则意味着未来将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空间保护:一链两屏多廊道
生态保护方面,规划提出将打造“一链两屏多廊道”的自然格局。
“一链”指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未来将以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要素为主体,加强陆海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和修复。
“两屏”指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珠三角外围屏障。未来广东将筑牢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多廊道”指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未来广州将加强与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脉为主的生态廊道保护和建设。
交通: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和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
规划提出广东将预留6大重要交通廊道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提出将预留6大重要交通廊道,包括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北部生态发展区快速铁路、粤北至沿海经济带快速铁路、琼州海峡通道、粤东至粤西沿海高铁。
另外,未来广东还需要完善滨海旅游公路、南岭生态旅游公路、特色航道和陆岛码头等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布局,提高路网密度,合理分配道路空间资源。稳步提升国、省道提质升级,提升县道、乡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覆盖率。
公共服务:城镇教育设施用地不低于3平方米/人
规划提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城镇教育设施用地配置原则上不低于3平方米/人,每个社区生活圈至少布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
以步行可达距离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按合理的服务半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密集区基本实现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构建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在内的品质公园体系,织密城市绿地网络,优化城市绿地布局,为市民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编辑: 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