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事件频发,国家卫健委称正起草公共场所AED布局标准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1-02-23 16:40

pic_344549

2019年9月14日,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急救设备在合肥市地铁1号线合肥南站站厅内投入使用。据了解,2019年年内,合肥市将在地铁站、机场、学校、体育健身场馆、部分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133台AED设备。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最近,男子入职两小时猝死的新闻,引发网友关于中青年人心脏疾病的讨论。

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4.5万人猝死,而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90%以上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一篇由多位医学专家在2020年联合发表的论文建议,应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由现场人员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AED设备对患者进行除颤。

近期,在国家卫健委公开的对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超过十份答复均提及了AED设备的布局。国家卫健委称将“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和商业运作等渠道加强AED配置”。

国家卫健委还表示,将积极协调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从重点场所开始试点推动AED配置投入,科学规范指导AED铺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

除此之外,答复还多次提及卫健委正在草拟《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该条例将构建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并对出于救人为目的而实施第一目击者急救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免责。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亟需完善

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抢救非常重要。在心室颤动发生的第一分钟内进行除颤,存活率高达90%。此后每拖延一分钟,存活率就会下降7%-10%,而心脏骤停多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

因此,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完善对于保障公众安全非常重要。

在国家卫健委的答复中,院前医疗被定性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海南省就曾批准发布《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成为我国最早将AED写入的法规。201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也将“公众电除颤计划”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2015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系统启动试点设置AED项目,在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安置AED。

但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AED的配置数量、分布密度和覆盖范围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平均每10万人中,美国拥有700台AED,日本拥有276台,而目前我国每10万人中,深圳仅有17.5台、海口13台、上海浦东新区11台、杭州5台。《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建议,应以“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为标准。

对此,卫健委在回复有关提案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地区对公众急救体系建立完善的认识尚不充分,对AED配备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对AED的维护和管理缺乏长远考虑,导致AED配备进展缓慢,已铺设的AED维护情况不佳。”

答复称,接下来卫健委将委托相关单位研究国际AED配备相关政策体系支撑,起草公共场所AED设备投放布局标准,科学规范指导AED配备使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和商业运作等渠道加强AED配置。

 

卫健委:已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除了布局设施设备,相关答复还多次强调,要化解相当一部分群众因担心承担责任而不敢从事救助行为的社会问题,加强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救助行为的鼓励和保护。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国家卫健委的答复称,为配合《民法典》的善意救护者责任豁免规则,将在草拟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中提出对出于救人为目的而实施第一目击者急救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免责。

此外,国家卫健委称还将对120体系和急诊急救体系进行完善。

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拟从法规层面明确政府责任,坚持属地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构建以省级急救中心为核心,市级急救中心为主体,县(区)急救中心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强化与院前医疗机构的紧密衔接,共同构建一体化急诊急救网。”

目前,国家卫健委已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建设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多部门协作成常态

为共同构建一体化急诊急救网,在相关答复中,国家卫健委多次提及其它部门,“协作”、“沟通”等字眼屡次出现。

对于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使用培训和宣传普及,国家卫健委在相关答复中称,要委托专业行业组织,联合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开展面向公众的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并编辑出版相关系列教材。

除此之外,卫健委已联合公安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的通知》,将应急救援常识和自救互救相关知识纳入驾驶人考试、满分学习等阶段的必学必考内容。

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公安部,则承担了部分重点单位、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物品的配备。相关答复称,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明确要求3A以上旅游景区应当设立医务室并配备医务人员,有效提升旅游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民政部也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加强急救器械、药品等配备;公安部则将急救药盒列入单警装备范围,组织研发适应各类气候、海拔以及特殊任务的急救药盒。

2015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系统启动试点设置AED项目,在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安置AED。卫健委在答复中称,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在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共配置AED5000余台。

在北京,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则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则是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启动。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22年底前,将完成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地铁车站的AED全覆盖。

国家卫健委也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协调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从重点场所开始试点推动AED配置投入,科学规范指导AED铺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

采写:实习生但是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10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吴斌6.34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