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数字中国的红利”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连出现了八个“数字”: 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对此,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了工作报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话说,坐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数字政府建设实践者和研究者们也有话说。
3月6日晚上9点,南方都市报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京粤连线”首场聚焦“营造数字生态 建设数字中国”议题,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嘉宾线上“云对话”。“数字也许是冰冷、虚拟的,但用好数字的人必须是温暖、务实的。”围绕数字中国畅想未来的同时,与会嘉宾共同呼吁,从数据采集、数字平台到数字生态营建过程中,应加快数据共享与开放。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缪国乐与广州会场连线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与广州会场连线
广州会场: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
“十四五”新部署
搭建数字平台到营造数字生态
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的中国数字化发展积极信号,京粤两地的嘉宾们都感到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缪国乐介绍,在国务院今年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用一整篇四个章节介绍了“十四五”期间中国数字化发展的总体规划。“里面提到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我们政府、市场主体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缪国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可以说涵盖了数字化建设的全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
一些嘉宾指出,报告中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源于“十三五”期间中国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带来的信心,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调整数字化发展的侧重点。
江浩然认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领域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部署,投资硬件、采集数据、搭建网络,目前具备了可推广的条件。但在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平台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数据应用的体制机制也尚未完善。因此,“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应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数据要素的整合。
例如,电子政务平台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普及,“一网通办”越来越普遍,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或群众经常要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郑跃平认为,这意味着对数字政府的要求由在省级、市级层面搭建数字化平台,拓展到实现省和省之间的数据互通互联共享。
此外,郑跃平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数字化进程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数字政府推动了对百姓和企业政务服务的优化,解决了一系列城市治理的问题。而“数字生态”的提法,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更加注重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系,在全球层面上形成数字中国自己的优势、特点和模式。
实践中的数据壁垒困扰
应建立数据共享的动力机制
如何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部署,推动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数据共享作为当前的痛点、难点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连线讨论中被屡屡提及。
“在数据共享上,我国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缪国乐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并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数据共享的地方实践中不乏优秀案例,例如广州市的电子证照、广州开发区的“智能秒批”等。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应用管理处处长张桂东介绍,广州市通过26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互联互通,群众和企业电子证照后即刻可用,办证“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应用管理处处长张桂东
但数据壁垒仍困扰着不少数字政府实践者。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洪森介绍,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级可办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有1877项,但其中只有590个事项使用区级审批系统,其余事项必须使用市级以上部门的审批系统。
“如果市级以上各部门的审批系统能和我们区审批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我们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就更容易做到材料精简、流程优化和智能判断,这也是广州市、广东省政数局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目前,在省、市政数局大力推动下,部分重点领域的审批系统、办事系统之间数据归集、数据共享等已逐步实现。”洪森表示。
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洪森
中国信息协会客户联络中心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岩松认为,“数字鸿沟”、“数据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诉求不同、数据标准不同。他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定期汇总分析综合性政务平台采集的数据,定期反馈给各部门,为各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使各部门有动力参与数据共享。
中国信息协会客户联络中心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岩松
郑跃平同样认为,促进数据共享的关键是建立动力机制。“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不是为了共享而共享,而是为了配合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问题解决而去共享。”
江浩然则建议,“十四五”期间,应由国务院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全力推动整合数据要素,搭建以国家为主导的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永久保存的平台化结果模式。
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前提下
数据需要开放给社会和市场
数据共享要求打破组织内部的数据壁垒,数据开放则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即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将组织内部的数据有选择、有层次地对外开放。
数据开放的前提之一是数据确权。江浩然指出,基于原始数据生成的各类衍生数据和服务蕴含着巨大商业利益,广大民众本应享受的个人数据红利,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稀释了。他建议,一是应当加大对数据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二是应当尽快启动立法工作,明确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流程和权限。
郑跃平则指出,我国对数据开放过程中伴随的数据安全、隐私侵犯等挑战,目前的应对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监管机制。“保护个人和企业的隐私,是数据共享、开放、协同重要的保障和基石。”
尽管面临着上述难题,与会嘉宾仍然认为,数据开放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各地政务热线采集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物品。”全国政务热线发展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林永忠说。
全国政务热线发展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林永忠
缪国乐建议,应当提高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打通合规运用数据、无缝推送数据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信息和利用数据办事的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郑跃平强调,政府拥有宝贵的、全面的、准确的数据,需要将这些数据资源开放给社会和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才能真正形成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的三者之间的协同。“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都能够享受数字中国建设的红利。”
此外,与地方实践主体交流了数据共享开放方面的创新案例后,郑跃平提出,“融合”是用好数据的关键。一是应将数据和业务紧紧融合,不要为了数据采集而采集。二是将数据和管理、决策、治理实践融合。“只有这样,数据的采集管理才不会产生新的成本和负担,才能够让业务、管理实践变得精准,让数据在政府内部,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流动起来,真正实现数据的价值。”
嘉宾名单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 缪国乐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江浩然
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应用管理处处长 张桂东
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 洪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郑跃平
全国政务热线发展联盟秘书处秘书长 林永忠
中国信息协会客户联络中心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岩松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政务服务
地方实践案例
广州市:
办证难、办证慢?电子证照让企业群众 “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为了解决群众和企业办证难、办证慢、拿证才能用等问题,2020年,广州将电子证照签发应用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内容,深入推进企业群众办事全程无纸化。
现在,广州市有 415种证件已签发电子证照,涵盖居民身份证、结婚证、社保卡等30种个人高频证照以及营业执照、不动产权电子证书等20种法人高频证照。
而且,通过实现广州市26个部门的66个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互联互通,群众和企业电子证照后即刻可用,办证“少跑、少填、少报、快批”。
区块链技术也被用到广州的电子证照中。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数据接口,广州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区块链基础平台,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等公共支撑平台,目前已完成建筑施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照上链工作。
3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部分创新举措》信息,“广州市深度应用电子证照,助力实现依申请办理事项网上可办”入选。
找不到政府、找政府没用?“12345”热线实现“一号接听、有呼必应”
政府热线号码太多难记、难打通甚至没人听、问题迟迟得不到处理和回应……群众打电话找不到政府,找到了也办不成事,一度使不少城市的政务热线饱受诟病。
为此,中央层面曾下达一系列文件,要求整合归并政务热线,切实便民利民。2020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要求各级政府办公厅(室)牵头负责本地区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优化工作。
2014年开通至今,截至2020年1月,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已整合全市11个区、40个市直部门的76条非紧急专线,整合规模全国第一。
如今,广州市民只需要拨打“12345”这一个号码,剩下的转派、办理、督办、满意度回访、归档等工作全部由热线平台统一跟踪完成。
此外,整合后形成市两级统一受理和分派调度、各职能部门归口办理和协同处置工作机制,解决了之前各部门孤立处置投诉举报“部门散、处置慢、沟通难”等问题。
2020年1月,广州12345热线还启动了热线事项智能转派工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市民诉求自动派给相应负责的部门,并压缩了热线内部的流程环节,让诉求更快抵达办事部门。目前,市民卡、公积金、城管、教育、环保等1119类事项已实现智能派单。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惠企政策难申报、难到位?“政策兑现窗口” 承诺34个工作日内办结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各类惠企政策,但对于企业来说,从大量扶持政策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再找到主管部门申报,最大程度地获取政策红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此,2016年4月,黄埔区“政策兑现窗口”正式运行,通过“全面统筹”、“一门式”整合的模式——把原来分散在全区发改、科技等十多个业务部门的79项政策、504个兑现事项整合起来,由一个部门统筹跟踪,使得企业在申报时可以一窗办理。
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研室政策兑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窗”统筹需要对各部门政策兑现流程的摸查、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兑现流程的重新设计、优化、标准化,使得政策兑现的效率得到提升:全流程办理时限最长不超过34个工作日。
2019年11月,“黄埔兑现通”微信小程序上线,“一窗”搬到了线上。企业可以在上面了解政策发布、进行信息查询,并在线申报政策兑现事项。
据了解,黄埔是全国第一个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的地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实现限时办结的地区,大部分的兑现事项能在21至28个工作日办结。截至2021年2月,“政策兑现窗口”累计完成了近4万笔政策资金拨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370亿元。
行政审批堪比“万里长征”?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实现“智能秒批”
人工审批程序繁琐、审核工作量大、流程不透明、自由裁量权大小不一……行政审批堪比“万里长征”,影响了不少企业和群众的政务服务体验。
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上线了“智能秒批”服务,2020年发布首批100项智能秒批(核)事项清单。
据了解,为支持“智能秒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搭建了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划归到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原有部门只负责监管工作。通过使用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审批和监管部门的数据信息彼此共享、随时调用,降低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而且,黄埔区对智能秒批(核)事项都进行了数据化分析与模块化解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代人”即可完成审批和审核,从而实现“智能申报、自动审核、网上发证”。
此外,智能秒批”在政务智能一体机上即可办理。政务智能一体机是一种外形类似ATM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了多个政府部门业务,可以实现24小时自助申办。
2021全国两会特别策划“京粤连线”系列
统筹:裘萍 李湘莹
执行统筹:江英 蒋模婷 卫志凌
采写统筹:蒋模婷
采写:实习生蒋模婷 梁思华 南都记者 陈燕
主持人:南都记者 陈燕
导播: 郭慧琳
直播:卫志凌 陈赟健 崔俊超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视频:南都记者 刘威
设计:林泳希 尹洁琳 实习生林至钦
编辑: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