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王美苏 回望广州文艺百年,心向光明、探索真理是文艺家们的精神追求,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他们的创作源泉,书写时代、讴歌时代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在此发出文学先声,鲁迅等文艺巨擘也在此耕耘播种。
原广东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
在新时代的广州文学应当如何继承百年进步传统,在新时代再放异彩?原广东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在“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文学专场上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广东、广州作家更应该投身于历史浪潮中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广东从来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发力,会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来到广东参与文化建设。”
广州文学先声引发中国现代文学的革新
广州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和先行者,也是中国红色文学的发轫之地。发于广州的文学先声,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求索与革新。其中不得不提“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
1919年5月,杨匏安在广州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他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次刊登了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杨匏安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
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彭宇分享,1918年他发表了一篇文言小说《王呆子》,以浅显的文言描写中国农民苦难的命运,揭示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是中国第一部反封建题材的小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杨匏安引介西方文艺理论、提出文学观点、开展文学创作,成为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
不仅如此,鲁迅等文艺巨擘在此耕耘播种。广州市鲁迅纪念馆馆长吴武林介绍,鲁迅在广州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经历在鲁迅的创作历程中非常重要。鲁迅广州期间写了50多篇的杂文,完成了《野草集》《在钟楼上》等名篇佳作,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重要演讲,还教导出了欧阳山等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得意门生。
广东作家对百年红色文学贡献很大
“在百年红色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广东、广州作家有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表示。
对话环节。
中国现代文艺文学的发生可以概括成“广东播种,全国开花结果”。据姚辛的《左联史》统计,全国左联成员约440人,其中广东籍的左联作家有60人左右;在左联12位筹备委员中粤籍作家有3位。
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广东籍的文学家欧阳山、草明、阮章竞,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服从和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阶段。
张培忠表示,梳理百年红色文学谱系,广东作家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欧阳山先生的《高干大》、《三家巷》,丘东平的《茅山下》,吴有恒的《北山记》,陈残云的《香飘四季》,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这些杰出的红色文学作品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欧阳山等文学家的杰出成就,广东诗歌界对红色文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从诗歌方面介绍了广东诗歌的红色传统,“从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伊始,广东诗歌的创新性、革命性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蒲风的革命诗歌到张永枚的抗美援朝诗再到瞿琮的《我爱你,中国》,广东诗歌界的红色精神也是一脉相承。
《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将重磅发布
广州向来是一片文艺沃土、革命热土,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曾在此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现场,周恩来总理侄孙女、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晓瑾动情地向大家介绍了纪实文学作品《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的创作情况。
周晓瑾介绍,《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记录了周恩来在新中国前后几次遇险如沙基惨案、中山舰事件、1948年粤港文化人大转移、1955年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1963年在珠海万山要塞国共“密谈”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采访当年的亲历者或其后人,珍贵的口述和史料,展现周总理坚定的革命信仰与情操。
周晓瑾在现场回忆起周总理在帮助南昌起义同志转移时的场景:“当时他已身患重病,白天住山洞、晚上住渔民家、睡草地上,躲了整整一个月。”后来只能把自己绑在渔船上飘洋过海逃到香港,几乎是“九死一生”。
《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这本书经过数年打磨,以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现了周总理身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对共产主义坚如磐石的信仰,充分宣扬了岭南地区的红色革命精神。这本书也将在七月份与读者见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