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的“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粤剧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这是“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的第八场,聚焦粤剧主题。该系列活动将根据舞蹈、文学、摄影、美术、粤剧等文艺类别,揭秘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追寻文艺百年的红色记忆。
广东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李仙花表示,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一点在戏剧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从《山乡风云》到《刑场上的婚礼》《初心》等反映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的红色经典戏剧,充分体现出广东、广州戏剧界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
众嘉宾齐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翻开粤剧舞台上所立体呈现的革命历史画卷,白驹荣和红线女是两个响亮的名字,他们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是粤剧艺术一代宗师,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两大极具影响的唱腔流派——白派艺术和红派艺术。
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陈永亮介绍,白驹荣作为粤剧改革先驱之一,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便以“小生王”的美誉名扬海内外。1946年不幸双目失明,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仍以顽强的意志重登舞台,还创建了广东粤剧学校。作为粤剧界第一个艺人党员,1955年白驹荣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粤剧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热爱获得了戏剧界的一致推崇,戏剧大师田汉赞他为“中国文艺界的保尔·柯察金”。
红线女所创立的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则代表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去过红线女旧居的人都知道,红色是她喜欢的主色调,红色的外套、雨伞、沙发。”陈永亮动情地表示,红色丰富了红线女的多彩人生,更彰显了她对党的粤剧事业的赤胆忠诚。
在故事会现场,红线女入室弟子苏春梅、红线女艺术中心副主任黄芳也通过回忆将红线女熠熠生辉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假如你一天8个小时为粤剧工作,你可能成为一个粤剧工作者;假如一天16个小时为粤剧工作,可能成为表演艺术家;假如一天24小时心中都想着粤剧,那才有可能成为大师。”苏春梅表示,红线女老师曾这样教导学生们,她对粤剧艺术的执着让人终身敬佩。
黄芳则回忆当年红线女去外地参加活动的细节:从前珠海到广州要坐船过河,很不方便,现在都架起了桥梁,高速公路也很通畅。有感于此,红线女便创作了一首讴歌珠三角地区变化的《水乡桥韵》。在这首粤曲的基础上,还拍摄了艺术纪录片《红线女心路之桥》。
“红线女老师始终认为,有责任去记录时代的脉搏。”黄芳表示,正是这样深切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红派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铸炼了她的人生辉煌。
粤剧戏台红色基因传薪火
谈到粤剧,还不得不提从艺51年、主演了80多部原创与传统剧目,出访五大洲、行走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演出近600多场,为粤剧奉献了一生的倪惠英。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粤剧进行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的梳理是倪惠英多年呕心沥血主持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精神动力。倪惠英在故事会现场全面介绍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缘起和艰辛历程,这本由老中青三代粤剧人倾情投入的学术巨著,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且兼具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四大特点,开创性地建成了一个集保存、研究、展示数字化粤剧文化遗产为一体的重要平台。
回望粤剧百年,反映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精神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从红线女主演的《山乡风云》到《三易敌帅》《红的归来》《刑场上的婚礼》《初心》《苏兆征》《清水河畔》等作品的诞生和传扬,广州粤剧院功不可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广州粤剧界也作了充足的准备,将以丰富的题材作品和新颖的呈现方式为献礼建党百年。广东粤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何笃忠介绍,他参与排演的“巾帼英雄颂”粤剧晚会将于3月28日晚在中山纪念堂上演,这台晚会将用粤剧演绎革命英烈江姐、刘胡兰、陈铁军以及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叶欣巾帼英雄,通过歌颂她们赤诚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为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粤剧界的金牌编剧梁郁南则透露,历时16年创作,20多次修改的粤剧《三家巷》即将在广州粤剧院排演;另一部以东莞革命先驱共产党员叶铎辉为原型创作的粤剧《火种》,也将于今年上演。
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粤剧也在新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逐渐走近青年观众。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罗丽介绍,目前广州市正在实施粤剧电影工程,《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搜书院》等经典的粤剧将被拍摄成粤剧电影,期冀通过“粤剧+电影”“文艺+科技”“文艺+互联网”等新的表现形式,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拓展粤剧艺术发展空间,激发粤剧的传统活力。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丘惠婉 肖汉
编辑: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