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解国情,是增进香港青少年身份认同的重要一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1-03-23 09:11

两个logo (3).jpg


香港的国民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杨润雄3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教育局将向全港中小学派发读本《我的家在中国》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学校将在本月内获发读本,教师在准备教材时也可以有更多资料供参考。

基于历史原因,香港人对于中国历史与中国内地的认识与认知一直较为缺乏。过去两年中,香港通识教育教科书尤其是《现代中国》对于中国历史及中国内地现状的描述,引发了广泛争议。在此不对具体内容展开详细的讨论,撇开教材本身是否存在偏见的问题,仅以片面的量化数据、宏观的概括分析来形成对某个国家地区的认知,难以产生全面深刻的客观认知,更遑论热爱。

香港特区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学派发读本《我的家在中国》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旨在让香港的孩子与青少年对中国有更全面的认知。该系列书籍涵盖6个不同范畴,包括山河、湖海、节日、民族、道路和城市;每个范畴有8本书,共48本。虽然还未能一览具体内容,但48本书的容量,相较于一本书的量化数据与简要描述,相信能以更丰富的方式对各个范畴进行全面呈现。4月,香港特区教育局将以此为素材,举办首届小学中国历史和文化常识问答比赛,此举可令该系列教材客观上受到更多小学生的关注与阅读。

增进香港青少年儿童对身处国家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以教学辅助材料的方式呈现中国的山河湖海、民俗文化与城市风光,也是基本动作。不过,这些认知与认识不宜仅以说教的形式呈现,基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如果过多与背书绑定,反而可能削减他们了解的兴趣。为了增进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得更多。

产生感情乃至热爱需要建立在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待人如此,对国家亦如此。教辅材料可以为香港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较为模糊的国家概况了解,但实地体验与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影响与成效仍不可替代。香港特区教育局表示,计划在疫情后持续举办更加多元的交流活动,尤其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主题和路线,让学生更能掌握当前的发展脉搏,帮助他们培养国民身份认同及国家安全等重要理念。

多元的交流活动当然是很好的,主题可以不局限于“发展脉搏”,鼓励与促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游览等人文之旅、汉服等同好聚会,甚至看起来与此关联不强但黏度较高的Z世代主题交流,如ACG、电竞等主题的交流,都是不错的沟通契机;形式亦可不限于学习游览,夏令营、假期家庭寄宿体验,或让香港的学生在内地进行短期交流,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

“一国两制”之下,内地人与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乃至身份认同都有着客观的差异。但同为国民,亦是家人,增进相互的了解与认知,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消除撕裂,减少隔膜,更好地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真正地成为彼此认同的一家人。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