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抵制新疆产品”被曝光后,H&M、耐克等品牌引发众怒,遭到全网抵制。受此影响,国产替代概念强势崛起,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今日纷纷大涨。
图源:同花顺
截至收盘,A股服装家纺板块涨1.83%,在板块中涨幅靠前,搜于特、日播时尚、美邦服饰、起步股份涨停,浪莎股份、七匹狼、海澜之家涨超6%。
图源:雪球
港股方面,李宁大涨10.74%,报50港元/股。安踏体育涨7.78%,报121港元/股。特步国际、361度跟涨。于此同时,耐克供应商申洲国际港股大跌,跌幅超5%,耐克主要合作经销商滔博一度大跌近15%。
多个国产品牌发声支持新疆棉
3月24日,H&M集团一份“停用新疆棉花”声明引发中国网友不满,同时也把“新疆棉”推上了风口浪尖。事实上,近两年发表过与新疆棉“切割”言论的外国企业还有不少,包括BCI成员巴宝莉、阿迪达斯、耐克、新百伦等。记者发现,今年2月,优衣库、无印良品等12家日本公司拟与“已确认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与强迫劳动的中国公司”暂停交易。
据记者了解,BCI全名为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意为“更好的棉花倡议”,是2009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一家非盈利、多利益方国际性会员组织,本意是监督棉花生产环节对环境和劳工的影响。2019年以来,美国媒体开始在“强迫劳动”问题上多次点名BCI。从2019年到2020年,已有多家新疆棉花生产企业收到过BCI的“终止合作邮件”。上市品牌发布与新疆棉花“切割”言论,也正是受此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1日,BCI在国内的“BCI良好棉花”微信公众号上,曾发布一则《关于新疆问题的重要申明》,文章中称,BCI中国项目团队严格遵照BCI的审核原则,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
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新疆采棉早已实现器械自动化,所谓“强迫劳动”的谎言实在是荒(H)谬(M)。这些所谓的“抵制者”,对“新疆棉花”,一无所知。
与此同时,不少国产品牌发声力挺新疆棉。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日发稿时,已有逾三十个品牌公开发声支持新疆棉,包括安踏、海澜之家、美特斯邦威、森马、鸿星尔克、茵曼、纳薇、密扇、卡宾、幼岚等服饰品牌,以及洁丽雅、水星家纺、罗莱家纺、七度空间等毛巾、家纺、卫生巾品牌。
安踏宣布退出BCI:未来将继续采购和使用中国棉。
李宁把新疆棉写在标签上。
新疆棉究竟品质如何?据记者了解,新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长绒棉已达到世界顶级品质,长年供不应求。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也就是说,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为何这些H&M们放着好好生意不做,非要和新疆棉过不去?
背后的产业链之争
“这不是单个品牌的行为,背后是对棉花供应链定价权和标准权的掌控。”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外资品牌一边想赚中国消费者的钱,一边还打压中国供应链,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反应。
在20世纪,美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棉花生产及出口国,近年来,有了全球第二大产棉国、最大棉花消费国作为底气,中国棉花市场对国际棉花市场的影响正在不断提升。随着2004年郑商所推出棉花期货,经过不到十年发展,中国早在2012年已经成为事实上取得了定价权成为世界棉花交易中心了。不仅被夺走世界第一,连定价都失去了主动权,这让美国开始着急了。
BCI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其零售品牌会员的棉花用量超过300万吨,占全球用量的10%,BCI的供应量则占全球的30%左右。BCI组织的采购量和供应量在全球首屈一指,掌控着棉花的标准和定价权,影响力不言而喻。马岗分析指出,BCI目标不是新疆棉花,而是中国棉花,甚至是中国纺织供应链。
洋品牌跌下神坛,国货正逐渐崛起
在2020年疫情之下,外资服装品牌在全球都受到了较大冲击,H&M、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等营收大幅下滑。
据H&M集团最新公布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集团净销售额同比下跌21%,颓势难挡。其2020年报显示,H&M在中国的净销售额为29.17亿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22.13亿元),比2019年下跌7%。
2020年H&M大中华区净销售额占比,图源:H&M官网
而另一快时尚巨头优衣库表现也并不亮眼。据年报显示,2020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20,088亿日元(约合1284.56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2.3%。其中,大中华区收益总额为4,559亿日元(约合291.5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3%。虽然收益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今年2月底首次荣登全球总市值第一的服装公司。这位新生的冠军,显然不会放弃大中华区。
1月14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公布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第一季度收益为2606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56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大中华区收益为1528.6亿日元(折合人民币91.8亿元),占收益总额的比重上升1.8%。“溢利表现出色得益于大中华地区”,冠军在财报中直言不讳。
体育巨头耐克最新财报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实体零售额均呈下降趋势,而大中华区收入却增长51%。另一体育巨头阿迪达斯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营收198.44亿欧元,同比减少16.06%。其中大中华区营收44.28亿欧元,在其全球各地区营收额中排行第三。
从营收数据不难看出,对各大外资服装品牌而言,大中华区的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块“肥肉”已不如昔日那么好抢。国内运动品牌已悄然崛起,并逐步改变着市场格局。
目前“中国力量”崛起最明显的是安踏体育。据安踏体育3月24日发布2020年业绩公告显示,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安踏营收同比仍上升4.7%至355.12亿元,净利润达51.62亿元。业绩保持7年正增长。以净利润为指标看,安踏体育在2020年已经超越了阿迪达斯。同时,从市占率看,安踏体育与耐克、阿迪达斯的差距也在缩小。在国内运动服饰市场上,2020年,安踏体育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4%,仅次于耐克、阿迪达斯的25.6%、17.4%。其中在运动服市场上,安踏体育2020年市占率已达到22.3%,超越耐克和阿迪达斯,位居第一。
对此,天风证券分析表示,近几年国人对洋品牌崇尚度有所降低,对国货认可逐步提升,更青睐品质与时尚结合而非一味选择舶来品;此次事件后国货品牌力、消费力或将进一步系统性加强,利好下游国产品牌。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见习记者 张洁莹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