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钢筋”产业链能斩断吗?专家:实现多元共治的数字监管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3-26 15:53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瘦身钢筋”又上了国家“黑名单”。据曝光,广东一家公司将废旧钢筋二次加工成了标号低于国家标准的“瘦身钢筋”,并出售至东莞、潮州、揭阳等多地市场。广东是全国钢贸的重要集散地,消息一出,对钢贸及房地产行业的不信任情绪在市场上蔓延。

此时距离国家相关监管文件出台已有十年,监管力量覆盖多主体、多环节,“瘦身钢筋”的灰黑产业链却始终斩而未断,究竟何故?

“我必须要替政府和行业企业说句公道话,‘瘦身钢筋’确实是少数,但涉及民生就是大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旭表示,这背后反映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监管信息不对称的本质,“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每个环节都有监管,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不对称就存在了。”他建议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强化数字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和治理水平,而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于加快建设这一行业的数字监管平台。

央视曝光的废旧钢筋.png

央视曝光的废旧钢筋。

 

政府“有形之手”的监管

何谓“瘦身钢筋”?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1]26号)和《质检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商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钢筋质量监管严惩“瘦身”钢筋等违法行为的通知》(国质检执联〔2017〕426号)文件表述,其为“违规张拉或冷拔调直加工的钢筋”,也就是合标钢筋被违规拉长了。

以规格为10毫米的“圆10”钢筋为例,每米的理论重量为0.617公斤,即一吨钢筋约有1620.75米长,若将钢筋拉长至直径9毫米,一吨钢筋则可延展至近2000.92米,足足多了约380.17米。

有专家指出,相比合规钢材相比,“瘦身钢筋”延展性变差、直径变小后,导致钢筋面积不够,房屋承重能力下降,越高的楼危害越大,任何一个构建超过承载能力就会迅速断掉。不仅如此,“瘦身钢筋”降低了“配筋率”,不利于抵抗混凝土开裂。如果遇到地震,建筑物也容易垮塌。

央视曝光的废旧钢筋2.png

央视曝光的废旧钢筋

尽管“瘦身钢筋”并非首次被央视曝光,2013年的3·15晚会就聚焦了市场违规对螺纹钢拉长、拉细的问题,广东也并非首个被曝光的市场,但在大宗商品交易从业多年的周旭看来“这确实是少数”,“绝大部分的钢材应该说质量都是安全的,这么多年来政府监管效能也大幅提升,百姓安全意识也提高了”。

2011年2月发布的“建质[2011]26号”文件就要求“严把钢筋进场关”,钢筋原材料进场时,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进行进场复验,核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检查钢筋外观质量和重量,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钢筋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不仅如此,钢筋生产、使用以及监管部门的责任得到进一步厘清。按照规定,钢筋加工“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确需委托外加工的,施工单位要与钢筋加工企业签订书面合同,钢筋加工企业要严格按有关标准进行加工,并对加工后的钢筋质量负责。施工单位要实行外加工钢筋检测制度,建立外加工钢筋进场台帐,并按进场批次再次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2017年12月,“国质检执联〔2017〕426号”文件发布,再度明确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坚决防止不合格钢筋用于建筑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并建立案件督办机制。

诚然,从上述文件不难看出,政府的“有形之手”早已介入“瘦身钢筋”的监管。

 

产业数字化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06476.7万吨,比上年增长了7.0%;钢材产量为132489.2万吨,比上年增长10%。广东是全国钢贸的重要集散地,去年的钢材产量约4866.19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七。尽管“瘦身钢筋”事件属于个案,但对建筑材料市场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钢筋是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背后关乎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民生安全。从相关文件要求即可看到,钢材产业监管的链条长、范围广,难度也更大。

“目前监管部门足够多,法规政策也比较完善,从钢材的生产、加工到流通,每个环节都有监管主体,但一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出现了。”周旭说,按照传统的监管方式,若一个项目安排一名监管专员盯着,肯定能监管到位,但如此监管成本高、效率低,最终的成本都将叠加到消费者身上。而目前部门监管的局限性在于,生产、流通、消费的监管环节存在断层,“如今互联网已经把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打通,政府监管也要在内部打通,形成政府、协会、企业、社会共同监管、多元共治的新监管格局,这是必然的。”

的确,眼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也步入电商轨道。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电子商务平台在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全国电商交易额达37.21亿元。

后疫情时期,随着制造业生产活动回复增长,从线上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消费端的供应恢复畅通。从原材料采购看,建筑材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交易额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4.3%、14.5%、38.7%,钢铁受三季度快速增长(增速33.1%)带来的库存压力,四季度交易额下降10.9%。

周旭提到,大宗商品交易的电商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在中国电子商务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B2C领域只占了27%,B2B领域占了73%。面对新业态的发展,政府一定要加快提升它的数字化监管能力,解决监管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关键。”

 

“N+1+N”的互联网供应链综合服务

“以网管网”,这是周旭在采访中提到的新词,即用数字化监管技术来监管数字化产业发展。他表示,在国内,许多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都搭建了这样一个数字平台,融合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数字监管,广州市黄埔区民营企业雪松控股集团旗下的“雪松智链”即如此。

“雪松智链平台”示意图。.png

“雪松智链平台”示意图。

据介绍,在传统大宗商品交易的整个业务流程中,产业链上下游均以原始纸质单据作为传递工作,高风险性长期存在,钢贸行业即如此。依托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多年的用户资源积累,雪松控股集团针对钢贸市场的行业痛点,在去年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雪松智链平台”,以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和创新的业务模式,为企业构建了低成本、安全、高效的产业互联网场景,实现“N+1+N”的供应链综合服务。

在雪松控股集团总部,雪松金服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辉向南都记者展示“雪松智链”的特殊之处,“我们做设计时,在物流环节做了很多管控”。

首先要保障货品质量,平台选择正规的供应商及仓库进行合作。“我们通过给上游供应商上链,并进行CFCA平台认证,严厉杜绝不合格供应商。同时实地调研仓库,严防‘黑仓库’、以假换真等现象发生。”刘辉说。

收放货也实现了数字化。据介绍,该系统集合了区块链、物联网、电子签章、二维码确权等多项金融科技和服务创新,支持与外部合作方、监管方、服务方业务系统的跨区域、跨机构、跨系统的高效便捷对接。

“雪松智链平台”操作图。.png

“雪松智链平台”物流轨迹显示图。

在雪松智链上,整个物流环节从运单计划、调度、出库、货物在途、到达签收,都可实现多方线上参与,信息实时上传,提高运输过程真实性,并在物流相应节点提前给下游收货方发送通知,让客户实时关注物流进展,安排工程进度。

通过平台的操作,可对物流轨迹全过程实时监控并留痕,实时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疑停留,均会在地图标注,并在进入可疑范围后,立即启动报警。刘辉特别指出,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平台都可随时溯源轨迹,查看停留时间,并以此为依据追究相应责任。

如此一来,整个配送过程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内容在平台上得以整合,贸易合作方、物流公司、仓库、钢材厂商、车队司机等多方角色在平台操作,可以形成整体的项目信息。平台还与司法系统联通,对项目各阶段均可回溯查询并取证,从而保障了业务的合法安全。

“我们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让不法商户的违法行为有了很大的犯罪成本,又让监管方、项目方和银行资金方的监管成本下降。”刘辉说。这也是周旭所称赞的,他表示,平台通过标准化的风控流程和严格的物流环节控制,确保了项目全过程风险可控,技术集成和高效运营也大大降低了平台参与方的管理成本。

 

打造多元共治的新监管格局

只不过,周旭透露,国内企业搭建的此类平台不少,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仍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去支撑。“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建设行业的数字监管平台,运用监管科技来补足监管短板。”他说。

周旭特别提到,政府在建设数字监管平台时还可进一步考虑,能否将目前发展较好的相关平台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共建,“一方面政府投资可减少,另一方面能够形成监管的合力,打造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新监管格局。”

而从更深层次看,周旭认为,政府监管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监管是为了什么?就是能够让中小企业解决他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

雪松智链也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上游供应商才是我们真正的客户,我们要帮他们解决的是融资问题。”刘辉表示,平台设立之初的目标用户有两类,一类是中小供应商,这部分供应商苦于没有资金周转而无法从事真实业务,“我们帮助他们将优质项目展示给资金方,让资金方认识到这一项目是真实可靠的,中小企业就可以进行融资。”另一类是不熟悉线下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国企,此时平台则发挥了风险把控能力,“他们能够自己利用线上平台操作线下业务,并从中获得风控管理。”

“对于产业来,未来的供应链就是一个充分协同共享的关系,特别是风险共担。”周旭说,互联网产业风险是交叉的,具备隐蔽性和快速传导性,不能单靠政府或企业来抵御。尤其是在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如此巨大的产业风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主体都扛一点,整个产业就有机会扛过去了”。


pic_827592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莫郅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