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元英从塑料袋里取出烈士证明书,轻轻摊开抚平边角。79岁的她要靠手机照相机对准放大,才能看清纸上的字迹。这份1953年由聂荣臻签发的证明书,是她年仅28岁抗战牺牲的叔叔萧迅(原名萧承荫)最后的生命印记。
今年清明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为烈士寻亲”活动,公布百位烈士信息,向社会征集线索,帮烈士寻找亲人。1938年瞒着父母从广东梅县北上陕西延安,参加八路军英勇抗战的萧迅就在其中。
南都记者了解到,4月2日,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梅县区分局治安大队牵头,联合刑侦、辖区各派出所组成工作组,接力寻找萧迅烈士后人。4月4日,工作组确认原籍广东梅州、现居福建厦门,在当地一所中学任教的肖海,是萧迅的侄孙。
与家人失去联络长达83年,埋骨异乡的烈士,举国关注接力寻亲。48小时昼夜不停,天南地北的英雄后人,在漂泊中成功寻根。
梅县民警探望住在广州的萧迅烈士后人肖元英。图片来源:梅县警方
尘封的证明
从父辈口中,肖元英隐约知晓叔叔生前的经历。
1938年,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年轻的萧迅瞒着父母,留下一封信后随朋友奔赴延安“抗大”读书,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络。
这所最初成立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瓦窑堡的大学,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众多军事政治人才。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寻亲信息,1938年10月,萧迅参加八路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行山军区第5军分区通讯教员、参谋长、师部参谋长等职。
肖元英回忆,当年她父母也有意前往延安读书,然而战火硝烟蔓延到广东梅县,家里的祖屋也被炮弹损坏。祖母担心家人安全,带着新婚不久的父母,从汕头坐船到印尼投靠祖父。父亲逐渐落脚安身,在当地一间学校任教,母亲诞下子女后照顾家庭,肖元英和兄弟姐妹们在印尼度过了成长时光。
肖元英的祖父母育有一女两子,最大的女儿嫁人后留在国内,大儿子萧承蔚(也就是肖元英的父亲)为避难远赴南洋,最小的儿子萧迅北上抗战生死未卜。战乱频仍的年代,父辈们自此分离,天南地北相隔。
肖元英。受访者供图
全国解放后,肖元英的哥哥最先从印尼回国,在厦门集美华侨补校读书。1960年12月,18岁的肖元英从父亲那里拿到珍贵的船票,只身踏上轮船,途中停靠广州时下船投奔姑姑,也在当地华侨补习学校读书。
肖元英记得,回国后,姑姑拿出萧迅烈士证明书,她这才知道素未谋面的叔叔早于1946年7月牺牲。
年仅28岁。
当年,除了肖元英和哥哥,其他兄弟姐妹都没能回国。不久后,父亲在印尼不幸离世,祖辈、父辈亲人最终都安葬在海外。叔叔萧迅的往事也少有人再提。
毕业后,肖元英辗转多地工作后定居广州,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这份烈士证明书作为亲人留存于世的最后印记,一直在国内姑侄三人间传递,哥哥生病离世前,最终传到肖元英手里。
近些年,为探望移居海外的女儿,肖元英总是两地奔波,重要资料难以随身携带,她专门在银行租了保险柜,这本珍贵的烈士证明书,连同过往的家族记忆,一起被小心地收藏存放。
昼夜的找寻
今年清明前夕,一场接力寻亲打开了这段尘封的记忆。
4月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上线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公布了100位烈士姓名籍贯、参军经历、牺牲时间等重要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寻找亲人。当年从广东梅县北上陕西延安英勇抗战的萧迅就在其中。
留意到有烈士来自梅县,当日,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梅县区分局治安大队牵头,联合刑侦、辖区各派出所组成工作组,接力寻找萧迅烈士后人。
在梅州,肖氏宗亲、开国中将肖向荣(原名萧木元)远近皆知,恰好在1938年,他也曾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工作组隐约察觉,萧迅也许曾经与肖向荣存在某种关联,便将排查范围锁定在肖向荣家乡石扇镇,由与其同村的警察肖焕良负责翻找族谱。
4月3日,肖焕良多方联系萧氏宗亲会,从宗亲长者手中拿到10本厚重的“萧氏族谱”。按照“以字定辈分”的传统,他推测萧迅(原名萧承荫)是第二十三世子孙,当年的“广东省梅县”应为今天的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或梅县区。
晚上11点,肖焕良终于从《梅城官井头分支族谱》中,找到了名为“萧承荫”的人。只是,族谱上却显示,萧承荫有一儿一女,另有一个兄弟萧承蔚。萧迅当年20岁参加抗战、28岁牺牲,离乡后音讯全无,战乱中生子似乎并无可能。工作组一度怀疑族谱信息有误,或是功夫白费找错了人。
无论如何,要再试一试。
工作组决定从萧承荫孙辈萧(肖)海入手,借助公安大数据逐一排查全国3000多位同名人。次日早上8点,原籍广东梅州、现居福建厦门,在当地一所中学任教的“肖海”进民警的视野。
信息高度重合,工作组倍感振奋。一大早,梅县警方联系上肖海,当天中午派人驱车赶赴厦门,现场与他核对身份信息后,确认眼前的“肖海”就是萧迅后人。而族谱上的信息也被证实有误——实际上,萧承荫的“一儿一女”是兄长萧承蔚的子女。
左一为萧迅侄孙肖海。图片来源:梅县警方
与家人失去联络长达83年,埋骨异乡的烈士,举国关注接力寻亲。48小时昼夜不停,天南地北的英雄后人,在漂泊中成功寻根。
故乡的肖屋
孙辈肖海此前对梅县往事几乎一无所知。
当年,肖海的父亲归国后在厦门成家立业,1969年肖海也在当地出生。肖海说,父亲生前也是老师,一生沉静讷言,家族的颠沛和荣耀都鲜少提及。这次接到梅县民警的电话时,他曾怀疑是场诈骗,直到对方传来警官证和寻亲文章链接,他才赶紧问起姑姑肖元英是否有位烈士叔公。
“我很激动”,直到现在,肖海心情还难平复。
小时候,弟弟曾随父亲和姑姑回过梅县家中探望,那时他还有点羡慕嫉妒。他一直知道祖籍在梅县,也告诉儿子“我们是梅县人”。这些年总想回去,却不知祖屋在哪、亲故是谁。
以前,肖元英也曾带她的母亲回过梅县,还在父辈祖屋“肖屋”里住过两晚。尽管出生成长在海外,她仍然会说地道的客家话,她和侄子肖海约定,有机会一起结伴回乡。
这次,肖海等不及了。
4月4日晚,肖海向梅县警方打听叔公萧迅祖屋在哪里,对方立刻查到肖家在梅县有两大宗族,肖海祖上“进士第”肖屋在“官井头”,即现今的梅州市梅县区金山街道。
第二天早上6点,跟家里简单交代后,肖海独自驱车4小时到达梅县区金山街道,终于回到了生养爷爷和叔公的家乡祖屋。
如今的肖屋几经迁移,经过修缮还有人家居住。翻阅“梅城官井头分支族谱”,肖海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丞相萧何后人,祖屋之所以叫“进士第”是因为曾出过进士。
离开前,肖海专门从家乡挑选捎带了一些特产。他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父亲总会自己做一些小吃,和厦门当地的零食并不相同。自从高中毕业那年父亲离世,他再也没尝过家乡的味道。时隔多年再看到这些叫不出名字的特产,还是能惊喜地一眼识出。
烈士萧迅找到后人的消息传开,厦门、石家庄等全国各地的萧氏宗亲也联系上肖海,相互问候祝福。今年,老家梅县还会举行祭祖活动,肖海和姑姑约好,到时还要一起回去走访宗亲、祭拜祖宗。
家族的约定
这些天,15人的家族微信群“四海一家亲”里,群聊消息提示音不断响起。萧迅烈士生前照片、肖海回梅县家乡的见闻传到群里,家人们热烈讨论兴奋不已。
烈士萧迅(原名萧承荫)的兄长萧承蔚。受访者供图
肖元英有时会反复看这些信息,点开一张萧迅的照片仔细端详,“这是叔叔,和我爸爸有些像。”
相比侄子肖海第一次知道家族往事,一直保管烈士证书的肖元英显得更加淡定。只是多年后,国家如此重视为国捐躯的烈士,发动全国力量为他们寻亲,作为烈士遗属她深感欣慰和安心,“虽然很突然,我们全家也很高兴。”
而今,战争年代一去不返,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结束,烈士为国奋战的往事也将成为家族荣光,激励后代子孙兢兢业业、奋斗前进。
当年,那份烈士证明背面,写有萧迅葬于“邯郸烈士陵园”,也即今天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四省英雄们奠基建立。
由于肖家后代在海内外不同地方定居,肖元英和肖海也少有机会回印尼探望亲戚,每逢春节等团聚节日,大家都在当地独自庆祝,平日只能靠网络、电话问候致信。
父辈、祖辈安葬海外,清明时节国内亲人也难拜祭。过去,除了上世纪80年代,肖元英的先生前往河北出差时,到过烈士陵园祭扫叔叔萧迅墓碑,家里亲人都还未曾去过。
肖元英说,远在印尼的侄女婿曾提出想带孩子们回来为叔公扫墓,家人们也纷纷提议相约时间一起赴河北寻找萧迅烈士墓碑瞻仰拜祭。
如今独自居住在广州的肖元英膝下已有外孙,她也会跟孙辈们提起她叔叔萧迅烈士的光荣事迹、国家为烈士接力寻亲的义举。
更重要的是,肖元英知道祖辈、父辈生前思乡心切,终老未能落叶归根,是他们一生的遗憾。
如果有机会回印尼,她还想亲自把好消息说给他们听。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黄小殷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