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从广东佛山赶到广西桂林的谭先生一行10余人,在佛山顺德公安的陪同下,终于见到了分散84年的亲姑姑冯凤英老人家,姑侄正式相认,从广东省佛山市到广西省桂林市,距离上跨越了540多公里,时间上“穿越”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相见的那一刻,两家人情绪失控,哭得眼圈通红,谭先生紧紧地抱着年迈的姑姑并深情地亲了老人家的额头和脸,血浓于水的亲情刹那间缩短了两代人的距离,侄女并为她戴上早准备好的玉佩,后辈们都准备好了一封封利是递给老人家祝愿老人家健康,“姑姑,我们终于团聚了,我爸在天之灵也算瞑目了。”浓浓的亲情包裹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了等这一天,冯凤英婆婆苦盼了84年。
这场发生在广东广西的跨省世纪重逢,创造了广东省首例利用DNA新技术认亲新纪录,也刷新了佛山公安利用DNA认亲时间跨度最长的记录。而这背后,有广东佛山、广西桂林两地志愿者服务在助力,有DNA技术发展推动的智慧新警务在接力支持,也是佛山顺德公安在教育整顿工作中“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真心实践。
为了答谢警方和志愿者们的努力,双方家属共30多名亲人把早就准备好的几面锦旗送到了民警和志愿者的手里:“感谢你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的重逢,你们就是我们的恩人。”家属们握着民警的双手不停地道谢。
老人模糊追忆:5岁被卖当童工,一别就是84年
1932年出生的冯凤英今年89岁高龄,她在追忆往事中依稀记得,大约在1937年她被人从广东佛山南海沙头某村带到广西桂林阳朔县做童工,虽然84年过去了,“但我依然记得我是九江沙头圩的人。”冯婆婆回忆,1937年,她大约5岁左右就被人卖走当童工,与家人分离,没想到这一别就是84年。她记得当时她被卖走时是坐船走的,因为听到有轰鸣声,到广西梧州后再转卖到桂林阳朔县白沙镇。
冯婆婆说,她离开沙头时父亲已去世,她的生母生了6个儿女(4男,2女,排行带6,还有两个哥哥没养活),二哥和五哥的名字都有一个“九”字。“记得大人跟我说过,万一和家人失散记得到绮南楼打听,就可以找到自己家了。我记得村口有棵大树,大树旁边有个大院 ,村里有条街都是用石板铺的,村子外面都是鱼塘和桑树,当时家里有2个鱼塘,赶圩都是去沙头圩,去沙头赶圩经过一条桥,过了桥就是绮南楼了。”
这些家乡的场景虽然从小就深深烙在了冯婆婆的脑海里,但她只能回忆起家乡在九江沙头,具体姓氏和住址完全没有印象,离开家乡亲人的日子越长,思乡的情结就越深。新中国成立后,冯婆婆就十分渴望找回自己的亲人,凭着这些仅存的记忆,她开始了寻亲的漫长之路。
早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她都写过信给佛山市公安机关求助,希望可以帮助寻回失散的亲人,但由于时间年久,至今已无法知晓信件最终的下落,只有在1982年写的一封信因查无地址给退了回来,这封信至今还保留完好。后来网络技术先进了,她就开始借助网络和社会各方的帮助,但一直未果。直至后来,冯凤英通过“宝贝回家”志愿者联系到顺德区公安局刑侦大队DNA实验室的法医马宏声警官,事情有了实质性的转折。
“法证先锋”马宏声是顺德区公安局刑侦大队四中队副中队长、警务技术三级主管,从事法医检验工作18年,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佛山市十佳人民警察”,业务水平精湛,入选“公安部青年科技人才库”,热心服务求助群众,是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后在佛山顺德公安、省公安厅等多方的帮助下,在志愿者的热心帮助下,最终为老人冯凤英寻回了自己的亲人,促成了这个家庭的重逢。
佛山顺德公安:真心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
据介绍,一直以来,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特别是结合近期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的教育整顿工作,真心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开放的服务姿态接受各类群众寻亲求助,今年来公安部出台团圆计划部署,顺德公安进一步深入开展寻亲的数据比对工作,克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群众实现团聚梦想,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据统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认亲工作以来,至今共通过DNA技术比对帮助成功寻亲达33宗。同时,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于2014年11月就出台了寻查失踪人员工作指引,严格按照佛山市公安局提出的 “穷尽一切手段寻查失踪人员”要求,以民意引领警务,强化机制引导,加大失踪人员寻查工作力度,每年全区失踪警情找回率近90%,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采写:南都记者陈飞龙 通讯员:梁晓茵
图片:由顺德公安提供
编辑:陈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