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进“两委”班子,茂名的这些村(社区)变化初显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4-15 16:45

南都讯 今年1月,在深圳经商21年的李顺起回到家乡博郡村正式走马上任。随后,他以“一刻不耽搁”的干事状态,带领村干部开展走访调研、谋划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博郡村村民公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短短几个月,博郡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对未来信心百倍。他说:“我要把深圳敢为人先的思想带到家乡,搞活经济,为家乡多做些实事。”

在茂名市,类似李顺起这样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迅速进入“实干状态”的例子还有很多。去年底茂名市通过换届,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被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班子结构大幅优化,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

今年来,茂名市各级组织部门积极开展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履新赋能”行动,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村(社区)班子全面开展“履新第一件事”活动,深化“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理念,帮群众之所需、干群众之所盼,掀起干事创业热潮,让群众看到实打实的换届成效。

 

WechatIMG9.jpeg

电白区高地街道那花社区对群众反映出入不便的村主干要道进行硬底化改造。

“履新第一件事”是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

当前,茂名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整治人居环境等具体工作中,为群众谋得更多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电白区高地街道那花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土发带领着社区干部对辖区内通往几条自然村的一段未硬底化的主干要道进行硬底化改造,打通了脱贫致富的“经络”。

高州市大井镇木广垌村桂味荔枝种植历史悠久,为了打响品牌,该村“两委”班子提前开展保障桂味荔枝收获和上市工作,党总支书记廖辉担任大井桂味荔枝的形象代言人,帮助果农实现从产地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实现果农不愁产量、不愁价格、不愁销路的“三不愁。

WechatIMG11.jpeg

电白区沙琅镇坡富村“两委”干部在田间查看收成的甘蔗质量 


广开思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茂名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广开思路、因地制宜,深挖特色资源优势,着重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发力。

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化州市同庆镇排塘村党支部迅速理清思路,在有限的土地上,去实现最大的利益,争取了上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发动乡贤捐资12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了环保节能行业的企业入驻,通过收取厂房租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多元。

电白区沙琅镇坡富村土地资源充沛,然而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导致村庄空心化,农业种植以散户为主,种植收益低,甚至存在很多撂荒现象。

为了真正盘活土地,坡富村党支部从村情实际出发,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按照“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思路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根据坡富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决定与坡富种养合作社共同探索甘蔗特色产业发展,在广大群众中发动新一波共同致富的甘蔗特色产业种植热潮。

据了解,茂名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7.6岁,比换届前下降12.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6899人,占比54.9%,是换届前的2.2倍。择优选拔了9693名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村(社区)后备干部等新进“两委”班子 ,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智慧动力”。 

WechatIMG10.jpeg

高州市大井镇木广垌村党总支书记廖辉现场指导果农利用移动网络推广桂味荔枝 

让基层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茂名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立足百姓需求,紧盯民生实事,结合村(社区)实际,全力破解基层党员、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烦心的民生要事,让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村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的工作不能等靠要,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多想办法,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今年初,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当选为南盛街道谢村村党支部书记的陆伯春说。 

滨海新区博贺镇盐井头村新一届班子履新的第一件事就了解村民诉求,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路灯建设难题,在坝道上安装了64盏路灯,极大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高新区七迳镇官屋地沙坡村党支部书记杨土明带领“两委”干部,发挥连续作战精神,会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多次现场协调村民纠纷,共同制定排污管道建设方案,彻底解决沙坡村村民污水排放困难的“老大难”问题。

蓝村村是信宜市洪冠镇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带动群众在村内广泛种植花卉,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打造了“两岸河堤”景观,砌起了河堤和清除淤泥,修建了绿道,让蓝村村成为周边村民休闲、健身、散步的好去处。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通讯员 唐竞 杨海云 卓剑斯 赖宣任

通讯员供图

编辑:吴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