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公报显示,广东人口十年增长20.81%,年平均增长率为1.91%。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东莞成为继广深之后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深圳是广东 “最年轻”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对于广东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专家认为,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年平均增长率为1.91%
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30313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09378人,增长20.81%,年平均增长率为1.91%。
广东共有家庭户42469178户,集体户4222469户,家庭户人口为111671837人,集体户人口为1434067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3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0人减少0.57人。
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新洪分析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广东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有效持续发挥作用,使广东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长人口逐年稳步增加。
二是户籍机械变动促进广东人口规模的增长。其中,省外户籍净迁入人数保持较高的水平,十年来,广东省外户籍净迁入人口达312.02万人。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跨省流动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达2962.21万人,比2010年增加812.34万人,年均增长3.2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比同期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1.84个和1.35个百分点,外省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也从2010年的20.61%上升到23.51%。
超60%人口聚集珠三角
分区域看,人口进一步向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4335人,占61.91%;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人口为16321051人,占12.95%;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人口为15758245人,占12.51%;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为15918879人,占12.63%。
杨新洪表示,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增大。珠三角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
同时,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现,成为全省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人口集聚的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湾区建设将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人口集聚。
东莞成第三个人口超千万城市
从地区来看,21个市中,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市有3个,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少于300万人的市有7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50.14%。
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1047万人,仅次于广州(1868万人)和深圳(1756万人)。佛山以常住人口950万人居全省第四。此外,全省21个市中,人口在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市有6个,在3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市有5个。
深圳是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深圳从2010年到2020年的人口增加数,相当于全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三分之一,比同期江苏省人口增量(609万)还多百万,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无与伦比。此外,同期,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分别增加598万人、230万人、225万人、145万人。此外,中山人口增量也超百万。
各市人口。
深圳是“最年轻”城市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8.85%;15-59岁人口占68.8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2.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1.9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79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广东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回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也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规模明显增长。
从地区来看,21个市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市有8个,在60%-65%之间的市有6个,在60%以下的市有7个。16个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其中,梅州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深圳是最年轻的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5.36%,比全省平均低6.9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13.34个百分点。同样年轻的还有东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47%,与深圳接近,15-59岁人口占比更是高达81.41%,全省第一。
各市人口年龄构成。
东莞人口性别比最高梅州最低
从人口构成性别来看,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3.07%;女性人口占46.9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00上升为113.08。 数据显示,东莞是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最高的城市,达到130.06,其次是深圳,为122.43。这一指标最低的梅州,性别比为101.65,全省平均为113.08。
对于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杨新洪指出,广东常住人口性别比升高主要是受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从户籍人口来看,2020年广东户籍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7,比2010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性别比趋于均衡状态;但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则从2010年的125.49大幅提高到2020年的144.60,全省有近一半地市的外省流入人口性别比超过140以上,且外省流入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继续上升,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90个百分点。
而外省流入人口的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变化不无关系,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各市人口性别构成。
广深珠受教育程度最高
从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深圳、广州、珠海位列前三,且优势明显,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1.86年、11.61年和11.46年。
各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从城乡人口看,全省城镇人口为93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15%,比2010年提高7.97个百分点。
从人口流动看,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6064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857万人,比2010年增长244.49%,流动人口为5207万人,比2010年增长51.71%。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广东人口为2962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万人。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编辑: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