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客家先人经过5次大规模迁徙由中原地区迁往南方各地,并将中原汉族文化与所迁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融合出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在梅州兴宁市,便保留有典型的客家围屋。不仅如此,兴宁还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革命遗址星罗棋布,是拥有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
5 月 21 日,南都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 ( 广东 ) ”采访团来到梅州兴宁市,走进朝天围饶屋、十二肩岭古道,感受客家文化,重温红色记忆。
朝天围饶屋。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朝天围:一代名将文天祥曾在此扎营抗元
青砖、麻石墙、硬山顶,三堂四横围龙屋,门前有禾坪和水塘,位于梅州兴宁西郊的朝天围饶屋是典型的客家围屋。据兴宁市方志办副主任郑桂元介绍,朝天围饶屋一共有6厅98间房,是兴宁十大围龙屋之一。而“朝天围”的命名,则是为纪念抗元名将文天祥。
相传公元1277年,时任宋朝右丞相的文天祥,为抵抗元军侵占南宋领土,在江西与元军鏖战,败后率余部官兵辗转福建、广东等地。在兴宁西郊屯兵时,每日五更时分,文天祥身着朝廷官服,率部下向皇上流落方向朝拜,祈求朝廷重振军威,收复被元军占领的河山。因元军强势灭宋,文天祥在海丰被捕。后来,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写下铁骨铮铮、名传于世的诗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朝天围饶屋。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260年后,饶氏族人由江西来兴宁经商,在此兴建围屋,为纪念文天祥在此望阙朝拜而取名“朝天围”。其后代又在该围龙屋两侧加建横屋,最终形成占地面积10多亩,建筑面积6亩多、有6厅98间房、4个斗门的大围龙屋。
兴宁饶氏理事会会长饶纪元是朝天围饶氏第16代,他告诉记者,现在围屋被修缮和保护起来,不再用于居住,主要作为饶氏祠堂使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饶氏族人会聚集在朝天围赏灯祭祖,舞龙舞狮、摆茶设宴。
朝天围饶屋。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大坪镇:南粤古驿道活化助力乡村振兴
绿树掩映中,一条蜿蜒的石铺路延伸至远方,这是位于兴宁市大坪镇的十二肩岭古道。其组成的南粤古驿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粤东主干道,历史可以远溯至秦汉揭岭古道。十二肩岭古道是兴宁客家人挑盐、上江西担货及返程的必经之路,在明代剿抚赣南寇乱、清代潮盐输入赣南、民国支援中央苏区中均发挥过重要作用。
因古代往来担货挑夫经过此山岭,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称为“十二肩岭”。该古道全长约 3 公里,原全部为山石铺筑,现沿途基本可见铺石,保留基本完整的石铺道路 6 段共约 300 米。
十二肩岭古驿道。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坪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尤其丰富。近年来,镇里抢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历史机遇,全力打造红色大坪、古道客邑、美食之乡,打好打响红色、绿色、美食“三张牌”。
未来,这里将依托罗屏汉故居、黄文杰故居、十二肩岭古驿道 3 个红色基点,以罗岗河、大坪河碧道和列入兴宁市“十四五”规划的“苏区大道”(十二肩岭古驿道至罗屏汉故居快捷通道)为线,串联下大塘高山红薯基地、友联虎坑沙田柚基地、潭坑丝苗米现代产业园、坪联万亩油茶基地和坪洋湖生态旅游区等,打造集历史追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度假、田园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环形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十二肩岭古驿道。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采写:南都记者 黄露 王美苏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编辑:蒋臻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